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买一次踩坑一次/买岩茶肉桂的一些知识点,和买一次踩坑一次/买岩茶肉桂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网上经常能看到各式喝茶吐槽贴。
输入“岩茶踩坑”之类的关键字眼 ,随便一搜一箩筐。
但在这些各式差评里,肉桂的存在感极强。
随便翻了一下,里面十有八九的吐槽,都和肉桂相关。
“买了某音评茶员推荐的一款肉桂,是一个小众山场,先不说山场的事情,虽然桂皮香、果香是有,但汤水一点不厚。”
“今晚的夜茶很失望,约了朋友一起喝一泡大牌肉桂,开汤后茶水近乎酒红色,泡袋上印着传统火功,看汤色倒是很漂亮,但入口几乎无香,滋味偏薄,入喉还微微发涩没回甘。”
“XX肉桂劝大家早点避坑,火功挺高,但喝着没什么味道,不香也不甜,没有正岩茶的感觉,四冲后就不想喝了,坚持泡到6冲,汤色已经由深红转变为浅黄,还是难喝。”
“喝肉桂又一次踩坑了,这家的干茶刚倒出来,直觉不妙,条索粗松,还卖60一泡,还好只是买了茶样……”
随便翻了十分钟,关于岩茶肉桂的吐槽,比比皆是。
这真是奇了怪了,明明岩茶品种这么多,为什么买肉桂碰上劣质茶的概率这么高?
难不成真是应了那句话,人红是非多。
肉桂作为岩茶圈内当之无愧的爆款热门,同样也是“茶红是非多”?
这些年,岩茶肉桂背负的争议很多。
“肉桂为什么那么贵?”
“买肉桂为什么容易踩坑?”
“网上的‘牛肉’、‘马肉’都是真的吗?”
这一连串的问号,在岩茶江湖内,早已让人见怪不怪。
但从“抓本质”的角度看,错不在肉桂。
因为,这些观点与说法,只是对岩茶肉桂的片面之见。
不管是什么样的岩茶品种,水仙也好,还是铁罗汉、白鸡冠、梅占、矮脚乌龙、黄观音等,如果不懂分辨,买茶踩坑的几率照样不会少。
所以,在买肉桂更容易遇上垃圾茶这个问题上,还真的不能直接下定论。
之所以在差评区里,能高频看到肉桂的出现。
在这背后,主要还是市场占有率的问题。
岩茶肉桂,是圈内的主流品种。
水仙、肉桂、大红袍加起来,起码占据掉了十之八九的市场份额。
而在肉桂发展势头的鼎盛期,不夸张地说,单凭肉桂的一己之力,估摸着就占掉了岩茶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前些年,出门和朋友喝岩茶,茶桌上的必备品是肉桂。
如果当天没喝上一泡肉桂,总感觉是没喝到岩茶。
茶桌上喝的,口头上聊到,全是各式肉桂。
肉桂的话题度,从“十二生肖”式各大山场打卡,再到蜜桃香、奶油香、木质香、玉兰花香等特殊香型,从不间断。
甚至还从茶农朋友那,听到不少想法。
“试新茶时,当时能做出一泡蜜桃香明显的肉桂,回去能直接兴奋一晚,因为这意味着销路根本不愁,哪怕定价比其它肉桂贵,也是有底气的。”
在岩茶圈子里,人人聊肉桂,人人喝肉桂,一派“肉桂盛世”。
这样的背景下,买肉桂的人多了,从中喝茶踩到坑的概率自然慢慢上升。
鲁迅先生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岩茶圈内,本身不存在容易踩坑的品种,但喝的人多了,才会出现这样的误解。
经过前几年的爆炸式发展。
在整个武夷山,岩茶肉桂的普及率已经达到很夸张的地步。
按春茶季时,从茶农那听来的调侃。
“现在家家户户都不缺肉桂了。”
“如果自家种的肉桂,没有山场优势,连茶青都不好卖。”
诚然在庞大的存量面前,早些年“见肉就收”的盛景,已经一去不复返。
从身边的观察看,也能看出不少直观例子。
2019年那会,在一场斗茶赛上,喝到一泡疑似拼入了肉桂的大红袍,因为盖上的桂皮香真的很浓郁。
当时就听到身旁有人在吐槽:“往大红袍里拼入肉桂,真是舍得下料。”
但转眼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拼配大红袍里,以肉桂作为主料的情形,已经见怪不怪。
桂皮香风味清晰的,拼入一定比例肉桂的商品大红袍,也日愈普及化。
这背后的一切,都是源于肉桂的种植数量激增。
正岩山场,地盘有限。
再加上,景区管委会的管理严格,为了保护生态,严禁开荒种茶。
茶树们只能种在各家原有的老茶地,茶园亩数不能随意扩张。
所以,正岩肉桂要想取得增量,必然是牺牲掉原先种植的品种。
在肉桂发展得特别火的那些年,不少茶农会选择挖掉或者砍掉自家茶地的品种茶。
比如,将原先种在自家正岩山场的黄观音、黄玫瑰、金牡丹、黄旦、毛蟹等品种挖掉。
腾笼换鸟,腾出空间,种上当时经济效益更高的肉桂。
在“一物换一物”的前提下,正岩肉桂的产量虽然比早期增加,但还谈不上疯狂激增的程度。
但大片外山茶园的情况,显然不一样。
外山地盘广大,种植面积不限。
当茶农们新垦下一片空地,打算往里种茶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种肉桂。
种,种,种,还是继续种。
在“肉桂很红”的那些年,从苗圃里大量买入扦插无性繁殖的肉桂幼苗,移入大片新开的茶园里面。
一转眼,好些年过去了。
按照“三年打顶,五年采摘”的规律看,四、五年前新种、扩种的肉桂茶树,刚好迎来适合采茶的阶段。
一时间,让肉桂的产量迎来激增。
产量上去了,各式便宜的外山肉桂在市面上比比皆是。
如果在买茶时,不看山场,也不注重茶味表现,而是一味奔着“肉桂”二字去喝茶。
觉得肉桂既然名气这么大,只要是肉桂,茶味表面都不会差。
按这样的想法,碰上这类实际产区环境糟糕、茶味很薄、苦涩明显的外山肉桂概率,自然会变高。
满怀期待去喝茶,结果却遇到一言难尽的糟糕茶味。
如此巨大的心理落差,也难怪网上会出现这么多,关于岩茶肉桂的差评吐槽。
前段时间在试茶时,喝了不少小品种。
说实话,7月初那会儿刚开始试新茶,踩雷的概率的确不少。
还记得上个月,喝过一泡干茶发绿的金牡丹。
刚看到干茶,心里就已经怀疑,这是一泡走水茶。
泡开之后,汤色浅,茶味薄。
关键是,茶汤当中带有明显是生涩感,一口喝下,非常不舒服。
很明显,这是典型的问题茶。
试了第一冲,就能立马知道答案,将其淘汰出局。
说实话,不管是什么品种,都有好坏之分。
但在整个圈子里,发文吐槽称,喝岩茶金牡丹容易踩雷的贴子。
寥寥无几,万中无一。
相比之下,但凡是碰到一泡品质差一点的外山肉桂,就很容易被人立成负面例子吐槽。
算下来,这纯粹是概率问题罢了。
喝岩茶肉桂是不是容易踩雷?对于这个问题,建议大家多点平常心。
一方面,别将岩茶肉桂捧得那么高。
诸如,岩茶肉桂才是最好的品种,肉桂就应该比其余品种贵,黄观音不如肉桂值钱等念头,一概不可取。
因为,不同岩茶品种之间,只是品种特色差别,没有高低之分。
在山场相同的前提下,工艺难分胜负的前提下,一泡正岩老树黄观音vs一款正岩坑涧肉桂,孰好孰坏,还真得分不出结果。
另一方面,也别将岩茶肉桂想得那么消极。
诸如,买肉桂容易遇上劣质茶,肉桂的性价比没有其他品种高,岩茶肉桂已经过气,网上买肉桂会交出智商税等。
这些消极到极端的念头,同样不靠谱。
买岩茶要想不踩坑,不论是买热门主流品种,还是选冷门小众品种,主要思路都没有变。
认准茶香、茶味、韵味、耐泡度等具象化标准,才能增加买到好茶的概率。
关于买一次踩坑一次/买岩茶肉桂,买一次踩坑一次/买岩茶肉桂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