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你喝茶的目的是什么/解渴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你喝茶的目的是什么/解渴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你喝茶的目的是什么/解渴和你喝茶的目的是什么/解渴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有一次,一个茶友给我留言:
泡茶除了别用不锈钢杯,其他都可以。水温85到100度都可以。关键是泡后3到5分钟内闻香品味,然后就是解渴了。
我试图把这些短句分开,去理解他的真实想法。
然而,看了很久,仍然感觉,这位茶友,对喝茶,态度还是过于随性了些。
跟蓝小笛讨论的时候,他说,每个人喝茶的目的不一样。
有的人是单纯为了装高大上。
有的人是为了应酬需要。
有的人是真的喜欢喝茶,一日不喝如隔三秋。
也有的人,喝茶,只是因为渴了。
是的,这方是茶,所能给予人类的,最原始的渴望。
有了这份不能忍受的“渴”,才会对于茶水,有着更强烈的喝的欲望。
和需求。
曹雪芹,曾经借妙玉的口,嘲讽过那些牛饮者。
说,一杯为品,二杯为饮,三杯即是饮牛饮马。
这当然是生于富贵丛中、不识人间疾苦的富家公子的戏言。如同“何不食肉靡”一般,成为一个经典的段子。
不过曹公这玩笑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真相,那就是,好茶,真的是不多的。
好茶,只能品,一小杯一小杯慢慢品。
如若到了饮的阶段,在曹公的眼中,便流于庸俗。
若再到了解渴的阶段,那便不可能喝到好茶了——一片叶子一壶水,有点点茶味,解渴足矣。
在清朝,人们流行的是盖碗喝茶。
妙玉给贾母喝的便是一个成窑的钟子“成窑五彩小盖钟”。
不是现如今的工夫茶泡法的盖碗,而是把盖碗当成茶杯,一次泡一盖碗茶,端起来喝。
也许是从乾隆皇帝喜欢喝茉莉香片而流行起来的泡法。
茉莉花茶,可不就得用盖碗,方能看叶片浮沉起落,犹如看庭前花开花谢一般的恬静而美好。
等汤水稍凉一点,再揭盖闻香,那股茉莉花的花香加上绿茶的清香,在揭盖的瞬间,能强势迷倒那些爱吃肉膻的满洲人。
用小盖碗,弃大茶壶,是有好处的。
在小盖碗里,好茶方才聚香。
在小盖碗里,数量不多的好茶,才能尽可能地散发出最多的香气来。
当然,大多数人,是跟刘姥姥一样喝茶的。
说是喝茶,其实就是开水里,有点茶味。
并且,还希望浓一点,味道重一点,否则,便感觉不是在喝茶,还振振有词——没味道的茶,跟白开水有什么区别?
但凡认为浓酽厚重才是茶,其实,是因为没有喝过真正的好茶。
真正的好茶,只有四个字:香清甘活。
香,是盖子上和汤水里,共同散发出来的那种空灵的气息。
清,是汤水里那股仿佛山泉般清冽的滋味。
甘,是汤水的甜,和汤水咽下去,舌面上返上来的那股韵味。
活,是整泡茶喝完之后,留在你嘴里的,余韵悠长。
但这样的茶汤,一般人是喝不懂的。
长期喝普通茶的人,喝这个茶,会认为太过于寡淡——把清新当成寡淡,这是所有不懂茶人的通病。
所以,要想喝得懂好茶,只有一条道好走,那就是彻底放弃原来喝的、会拉低自己喝茶水平和档次的劣质茶。
先喝几天白开水,或者喝一瓶汽泡水,把舌面和口腔清理干净,让味蕾恢复知觉和敏感度。
接着,再开始喝白茶。
从花香四溢的春寿眉,到甜香扑鼻的秋寿眉。
从素洁高雅的白牡丹,到淳朴隐逸的白毫银针。
从感知花香开始,慢慢接受白茶清新恬淡的滋味,再从当中,感受到香清甘活之意。
接着,再喝白毫银针,去体验白毫的毫香,去触碰银针淳和的汤感。
学着舌功五式,吸,啜,推,挑,拨,慢慢感觉茶汤的力量感,淳和感,醇厚感。
到你终于能体会到,淳厚的汤水,能像一堵水墙一样与你的力量抗争;而醇厚的汤水,能像果浆一般,不必吞咽,就滑下喉咙,那么,恭喜,你出师了。
这时候的你,无论喝普洱,还是岩茶,都能无师自通。
能准确找到一泡茶的美妙之处,以及缺陷在哪。
茶,是有灵气的。
村姑陈一直坚信这一点。
从前去武夷山,一入景区,呼吸到那山间的清新空气之际,便觉得,换了一个肺。
后来去太姥山,下午四点,站在山顶,看雾蔼在山峦间游走,像仙女的衣袂飘飘,慢慢拂过茶山,给它们洒下白雾,便觉得,茶树,是山间的精灵,排解寂寞而种下的盆栽。
当太姥山的茶青,武夷山的茶青,被采下来,被摊晾,被制作成成品茶,于是我发现,它们的口感里,自然地,带着那股山林崖间的清新韵致。
后来去了普洱茶山,在山顶看过了一场龙王雨——唯有那一片地区是雨,其它地区全是晴天,那种高山地区独特的气候现象,更加让我明白,茶树,是天地间的精灵。
它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与我们人类交流着。
它用自己的香气,自己的汤水,自己的滋味,展示着生活在风景如画的山区,所吸得有天气精华。
于是,好山好水的茶叶,更加地鲜活而灵动。
这种鲜,这种灵,便是天气间的气象万千,所赋予茶树的,有别于的植物的,灵气。
它绽放在茶汤里,我们喝茶时,随口一啜,便能喝到。
鲜而不腻,和而不同。
它是在大自然,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在与人类问好。
自然之门,在一盏香清甘活的好茶汤里,缓缓打开。
爱茶,是所有爱茶人的必修课。
懂茶,是所有爱茶人,应该习得的一种技能。
懂得这款茶的出处,它来自哪片茶区,那里的气候风物,人与自然,历史变迁,方才可以喝得懂,它茶汤里的精气神。
懂得这款茶的大略工艺,它经受了哪些水与火的洗礼,它如何发酵与烘干,安如何精心储存过,才来到你的身边。
唯其如此,在冲泡时,才不会误解了它,把一泡高火焙过的茶,放在85度的“温”水中去浸泡,美其名曰,怕烫坏了茶。
你可知,这火焙过、烟熏过的好茶,它最喜欢的就是在烈火中永生,在高温里释放最高扬顶级的芬芳,是它毕生的希望。
唯其如此,我们才不会用紫砂壶,去冲泡白牡丹,并美其名曰:修饰茶汤。
要知道,白茶最原生态的风味,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生在山间,长于野外,它吸天气灵气,它生成丰富的芳香物质,为的,就是在沸水冲泡时,能绽放出无以伦比的、纷繁多变的花香来。
没想到,人家白牡丹的一番修为,全被紫砂壶的双气孔给吸走了。
紫砂壶吸走了它大半的香气分子,只留下小部分给喝茶的人。你可知那一刻,白牡丹心中,那遇人不淑的哀鸣。
唯其如此,我们才不会闷泡春寿眉,让它绽放自己清郁的花香和清郁的茶汤,而不是把它闷出苦味和涩味,还告诉大家,这样的茶汤,有味道。
喝多了这样浓烈的茶汤,味蕾,会越来越感觉不到味道。
渐渐变得麻木不仁。
聊茶,品茶,泡茶,是需要修炼的,也是有流程的。
就像红楼里,姐妹们写菊花诗。
先要忆菊、接着访菊、然后种菊、花开之后,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花凋谢了之后,思念无可救药,方才菊影菊梦,画下残菊。
喝茶,亦是如此。
要先学会泡茶,接着再学会品茶。最后,再学会聊茶。
会泡了,方知茶性。会品了,方知茶语。会聊了,方知茶心。
那种喝了很多年的老饕,却只会说两二评语“好喝”的人,根本不是真正的爱茶之人。
就像某人看到美人会流口水,而专业人士却能点评出美人美在何处一样 。
一般人喝到好茶,除了好喝,便更无二话。
因为不了解,不敢乱评。或者了解不深,不能妄评。
而懂茶之人,才能知悉个中真味,晓得优点与缺点,知道那些别人不知道的门门道道。
只有这样熟悉茶,了解茶,才知道如何在冲泡时,扬长避短,展示出它最好的风味来。
帮它遮掩,让它展露最好的那一面,才是真的爱茶。
从不懂茶,到懂茶,到爱茶,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加油吧。
有时候,坐在夕阳照耀下的阳台上,喝着一杯香浓的茶汤,禁不住问自己:我们喝茶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因为茶的香气?
不,好像没这么简单。
是因为喝茶体现了身份?
不,好像没这么肤浅。
是因为茶汤的醇厚与稠滑,让我们产生了被抚慰被包容的感觉?
好像又不止于此。
喝茶时,那种细腻的汤感,那种旧衣般的熨贴感,那种老朋友般的如沐春风,那种让人瞬间安静下来的力量,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无关风月,只关心灵。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