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七月流火/恰逢武夷岩茶的焙火季,以及七月流火/恰逢武夷岩茶的焙火季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真的不要以为武夷山可以避暑。
中学地理学过的,“夏季全国普遍高温”,武夷山怎么可能例外?
甚至我觉得,武夷山的热,要更胜于很多北方城市。
毫不夸张。
这种炎夏天气的午后,要是踩在武夷山的路面上,会烫脚。
空气中充满灼热感,似乎一点火,就会爆炸。
人稍微一小动,头发缝里马上渗出晶莹透露的汗珠,汗流浃背是意料中的事。
而就在这高温天,武夷山人却迎来了这一年新茶季重要的制茶环节——第一轮焙茶。
这可是新茶制作的关键点,定型定向和品质呈现基本都在这轮火中可以下结论。
等了大半年,要尝鲜的茶友们,都翘首以盼。
茶农们也干劲十足,有茶厂的生火打焙,没有厂的紧急联系炭焙坊预约焙茶时间。
须知,茶叶越早焙出来,越能抢占市场先机。
然而,焙茶是个苦活。
这般的酷暑高温天气,室温高达上百度的焙茶间,焙火师傅们在里面上焙、翻焙,一待便是十几二十分钟,那感觉,不要太酸爽——跟进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也没差了。
李麻花找了间茶厂,去看焙火。
间茶厂有自己的炭焙间,设有12个焙坑。
一进门是审评室,两三个焙茶师傅坐着聊天,空调没开,几个人就这样干坐着。表情怡然自得地海侃,一点也不热的样子。
李麻花跟我发语音说,估计是这几天焙茶皮肤都烤出茧来,生出耐热性了。
迎面走来一小伙子,刚从焙茶间忙完出来,满头大汗。
李麻花认得他,是其中一位焙茶师傅的孩子,这几年也跟着他父亲学做茶。
这般迎面一看,黑瘦了不少,胡须渣子挺长——这焙茶间威力不小,生生把人的水分蒸干了。
等进了焙茶间,果然是热浪袭来,烫得都睁不开眼。
一个封闭的空间,墙面和地板都是水泥糊着,一点不透气不说,还生着12个炉子——几秒的功夫,李麻花浑身的皮肤都烧起来。
她试图多待会,遂找起事来做——抓起一个焙笼上的茶闻闻香,再找到另一个焙笼上挂着的标签,想看看标签上写的什么茶。
然而,看着看着就头皮发麻,汗水涌出流落到眼睛,刺辣辣的,再也不能多忍一秒,夺门而出。
出门的那一瞬,整个人如同走进了空调房,似乎都能感受到有凉爽的风吹来。
难怪他们不开空调还能自如处之,进了焙茶间再出来,外面的空间简直是人间清爽境。
晚间又去去焙茶坊看了看。
这是专门帮人焙茶的地方,按照重量来收取焙茶的佣金。
若焙茶师傅手艺好,生意自然也好。
朋友带李麻花去的焙茶坊,是一种新式的焙笼——移动式的,在焙笼脚下装有轮子,可以挪动到你想去的地方。
这倒是十分适合这种民间的焙茶坊,此处不留人了,便可以随时带着焙笼搬迁。
焙茶间看上去也比较现代,地板贴了瓷砖,亮堂透气,之前装修的时候应该是想作别的用途,后来才改成焙坊的——对比一下先前看到的茶厂焙茶间,这里像是个老式的地窖,光线不够,吊个小灯,倒更有感觉。
这个焙茶间的温度略低,不如之前去的那个茶厂那样蒸腾如火炉,不知是否因为房间保温效果不佳的缘故。
也有可能是刚打焙时火温极高,而烧了几天后温度已经慢慢降下来了,屋子就不那么热了。
即便如此,还是热得让人待不住。
李麻花忍着热在焙茶间里装模作样转了一圈,边跟焙茶间主人说着“挺好,不错”,边向门外快步走去。
有点逃之夭夭的感觉。
这般的大热天,我们去参观高温的焙茶间里,也只能是浅尝辄止,待久了怕是要中暑。
今年武夷岩茶的第一轮焙火,恰巧遇上夏季,而到了二轮、三轮焙火,气温降下来,待在焙茶间里,想必会倍感温暖。
这就冒出来个问题,焙茶的季节选择,是选择夏季,还是选择冬季?
茶农对此的解答是,焙茶最好的时候是农历七八月份,气温比现在稍稍降下来些为宜。
气温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控制焙笼里炭火的温度。
比如冬天,室温低,炭温降得快;夏天,炭温又很难降下来.....
总体而言,夏天焙茶要比冬天更适宜,效果也更好些。
走过两个不同的焙茶间,玩了一把在大热天焙茶的感觉。
身体的感受热烈,心里也滋生出异样的钦佩之情。
茶农们耐着高温焙茶的精神可堪可敬佩。
一泡优等的武夷岩茶制作过程不易,耗尽不少的人力与物力,也极考验人的体力与毅力。
如此高温之下,靠汗水和手艺雕琢而出的武夷岩茶,更加熠熠生辉。
它拥有在击中人味蕾的香气滋味,还拥有能击中人内心的精神内核。
尤其,当下许多农业生产,已经极度现代化机械化,这便显得如焙火岩茶这般的手工制品,极其难能可贵。
匠人手工艺的结晶,值得珍视,珍藏。
OK,关于七月流火/恰逢武夷岩茶的焙火季和七月流火/恰逢武夷岩茶的焙火季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