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茶是中国名茶中的一颗灿烂明珠,“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等名句,都是称颂蒙顶茶的,可见蒙山茶在人们心目中声誉之高。
蒙顶茶,产于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省。四川名山胜地颇多,素有“剑阁天下险,蛾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蒙山位于邛竦山脉中段,成都平原之西,地跨名山、雅安两县,山顶有五顶,又称五峰,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和甘露等峰,状如莲花。山上古木参天,寺院林立,其山势之巍峨,峰峦之挺秀,云雾之弥漫,景观之奇特,堪与峨眉、青城媲美,确有“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之感。蒙山现已发展成为四川省的重点产茶区。
据史料记载,蒙山产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在西汉末年,蒙山寺院中有位普慧禅师,在上清峰上栽种了七棵茶树。这七棵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年长日久,春生秋枯,岁岁采茶,年年发芽,虽产量极微,但采用者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人称“仙茶”。关于七棵“仙茶”在汉碑和明清两代的石碑以及《名山县志》中均有记述。但这七棵茶树究竟从何而来,如何传播四方?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从云贵高原引入,有的认为从福建建溪引入,也有的认为从峨眉山采集的茶种培植而来,至于这七棵仙茶如何发展和传播的,更有不少神话般的记述和传说。
据说很早以前,有位老和尚身患重病,服药无效,忽有一老翁来访,谓“春分时节采得蒙山玉叶,用山泉煎服,可治宿疾”。老和尚信其言,如法采制仙茶,服后果然病情渐愈,久服更觉神清体健,精力更旺,于是就在蒙山顶上筑起石屋,找了一位老汉专门培育和采制茶叶。老汉早年亡妻,只有一个女儿,两人相依为命,因女儿出落得和“玉叶”那样受人喜爱,因而取名玉叶。
玉叶长得秀眉大眼,聪明伶俐,年方十六,尚末许亲。一天老汉要玉叶下山购物,不料在半山腰碰到几个恶少,拦住去路,百般调戏污辱,玉叶急中生智,放开嗓子大喊救命。悲凄的喊声惊动了正在砍柴的青年王虎。王虎长得虎背熊腰,憨厚老实。听到喊救声,急忙奔去,但见恶少在光天化日之下调戏一个少女,气愤极了,顺手拾起一棍木棍,大喝一声,直冲过去,那些纨绔子弟哪是王虎的对手,有的被打得抱头讨饶,有的边骂边溜,玉叶得救了。
她看了看虎子说:“感谢壮士救命之恩!”说罢跪在地上连连叩了三个响头。这可把虎子急坏了,忙扶起姑娘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快别这样。时间不早,姑娘快赶路去吧!”玉叶再次道谢拜别了虎子,转身向山上走去,走不多远又依依不舍地回过头来看看虎子,谁知虎子也正在望着她,四目相视,情意绵绵,自此虎子忘不了姑娘,老在山间徘徊。
玉叶也喜欢有事没事去山上走走,希望能再次遇到这位青年。当她探听到这位青年是住在山脚下的孝子时,思念之情更加殷切。再说王虎家贫如洗,靠砍柴为生,家有老母,双眼红肿,视力很差,连做些针线活也不能够,全靠儿子养活她。王虎不仅对娘孝顺,对邻里温和,就是对一般小动物也很爱护,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孝子。
一天,王虎听说蒙山顶上的“玉叶”可治眼疾,就决心上山采集。他安排好了母亲生活,对娘说:“娘,我要上山去采药,一定要把您眼病治好,您就在家静候佳音吧!”说罢带上干粮就上路了。蒙山有五峰,他翻过一个山峰又一个山峰,累了就在大树下躺一下,渴了就喝点山泉水。
一天他正在泉边喝水,想想走了那么多路还找不到,“玉叶”究竟长在哪里,心甚烦恼,忽听一阵悠扬的歌声由远而近传来,觉得奇怪,就爬到树上向四面瞭望,只见一个少女正唱着歌向这边走来,看样子似乎面熟。再一看,好像是过去搭救的那位姑娘,于是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喂,您是住在山里的人吗?”姑娘听到有人问话,就朝这边跑来。姑娘越跑越近,虎子也就越看越清楚,果真是她!像触了电似的,不觉心慌意乱,脸上发烧。
他迅速地从树上跳下来,姑娘一见喜出望外,大叫:“是您呀!太好了!上次您救了我,还没有请教您尊姓大名哩?”接着又问虎子家住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为什么到山顶来等等。虎子如实相告,姑娘听了哈哈大笑,“您算找对罗!我叫玉叶姑娘,玉叶就是我管的,我还会看病哩。您回去吧,过几天我亲自来给您老母看病。”虎子感激地回到了家。
不几日,玉叶果然带了包珍藏的“玉叶仙茶”来到了虎子家,看了大妈的眼睛,用茶汤洗了洗,并嘱大妈天天煎服,服后茶渣捣烂敷于眼皮上。说奇也奇,不到十日,虎子妈的眼睛红肿消了,视力也增强了。大妈很感激玉叶,同时也非常喜欢玉叶。不久玉叶和虎子有情人终成眷属。玉叶为了给更多的人治病,就在山脚下摆了个摊子,同时采集些茶籽播于周围,扩大仙茶的种植面积。从此仙茶能治眼疾,能提神健身,有返老还童功效的消息不胫而走,远近闻名,人们称它为“圣扬花”“吉祥蕊”。
以后献媚者采制奉献官府,地方官府又视作进阶宝物,进贡皇上,自唐朝以始,蒙山茶就列为“贡茶”沿袭至清,年年岁岁采制贡茶,极为神秘。每逢初春发芽,县官即择好吉日,穿上朝服,率领僚属并各寺院和尚,敲锣打鼓,上山朝拜“仙茶”。待烧香礼拜之后,开始采摘茶芽,规定先采三百六十叶,交制茶僧负责炒制。炒制时寺僧要一边盘坐诵经,一边在釜中翻炒,然后用炭火焙干,贮入两个银盒中,快马送京,以供皇帝祭祀天地祖宗之用。
凡上清峰茶树上采摘的仙茶,称“正贡”,其他山峰上采下的芽叶统称“凡种”。仙茶采后即采“凡种”嫩芽,制成二十斤,装十八锡罐,陪贡入京,称为“陪茶”专供帝王享受。据《名山县志》载:蒙山贡茶园,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精细,各司其职,负责到底。山上还专门筑有“石屋”,供采制贡茶之用,今蒙山上仍有“贡茶石院”的遗迹。一千多年来,蒙山名茶一直成为帝王将相的专利品,广大劳动人民有采制之义务,而无享受之权利。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蒙山建立了国营茶场,垦复和发展了几千亩茶园,先后生产了甘露、石花、黄芽、米芽、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人们称赞蒙山茶是:万紫千红花色新,春报精品味独珍。银毫金光冠全球,叶凝琼香胜仙茗。
相传,很久以前,青衣江有鱼仙,因厌倦水底的枯燥生活,遂变化成一个美丽的村姑来到蒙山,碰见一个名叫吴理真的青年,两人一见钟情。鱼仙掏出几颗茶籽,赠送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鱼仙就前来和理真成亲。鱼仙走后,吴理真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
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成亲之后,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鱼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苗,茶树越长越旺。鱼仙生下一儿一女,每年采茶制茶,生活很美满。但好景不长,鱼仙偷离水晶宫,私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现了。
河神下令鱼仙立即回宫。鱼仙无奈,只得忍痛离去。临走前,嘱咐儿女要帮父亲培植好满山茶树,并把那块能变云化雾的白纱留下,让它永远笼罩蒙山,滋润茶树。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鱼仙,最终投入古井而逝。后来有个皇帝,因吴理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蒙顶茶因此世代相传,朝朝进贡。
用户评论
蒙顶甘露我一直很好奇啊,小时候听老人讲过一些故事,说是能让人长生不老,可是真假难辨!想看一看有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证明这些传说。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也记得以前听说过蒙顶甘露的说法,据说在佛教教典中都提到了吧?这东西到底是一种药材还是神物呢?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小就听爷爷讲过蒙顶甘露的故事,说它是高人修行留下的神器,能让人拥有超凡的法力!当然现在看来很传奇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认为这些历史传说都是为了吸引人们更多关注佛教的教义吧?也许是为了激励信徒们更加虔诚地追求解脱,达到更高的境界。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蒙顶甘露这种说法很有意思!虽然不知道真实性如何,但是它引发了我对宗教文化和神话故事的兴趣。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更多详细的信息和解读。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很多关于蒙顶甘露的说法都带有很浓重的佛教色彩,这让我更加想要了解佛教的起源,发展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比较理智,不太相信这些神迹传说。我觉得历史记载需要经过多方考证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而不是单纯地相信口耳相传的信息。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蒙顶甘露的传说太酷了!让人忍不住想探寻背后的神秘故事,看看它究竟是什么,真的存在吗?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些我很熟悉的关于蒙顶甘露的传说故事,但我对它的历史起源不太了解,希望能有更多实证的历史资料。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些传说中的描述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忍不住想要相信它们的真实性,但也提醒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思考。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一直认为这些历史传说中掺杂着很多虚构的成分,只是为了渲染故事气氛和情感共鸣而已。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蒙顶甘露的故事听起来非常吸引人!希望能深入了解它的来历、文化背景以及人们对其的解读,这或许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佛教文化。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佛教文化不太了解,所以对这些关于蒙顶甘露的传说感到很陌生。希望这本书能清晰地介绍相关历史和故事,让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佛教和它的文化意义。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觉得这种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文章比较缺乏深度,希望能更多地关注历史事实和学术研究,避免流于简单的讲述和渲染。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喜欢这些关于蒙顶甘露的神秘色彩,它让我感受到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引发我对神圣力量的思考。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文章中的一些观点缺乏论证依据,过于主观地解释历史传说,难以让人信服。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蒙顶甘露这种说法,我持保留态度!我认为需要更多考古证据和实物考证来证明其真实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喜欢这类探讨宗教文化和神秘现象的文章,它们让我对历史和世界充满好奇,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未知领域。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