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和福建人喝茶,为什么主要是泡茶,很少看到煮茶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和福建人喝茶,为什么主要是泡茶,很少看到煮茶以及和福建人喝茶,为什么主要是泡茶,很少看到煮茶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在武夷山开店的朋友私下分享了他的开店经验。
入冬后煮茶待客是他的公开计划,防止顾客蹭茶。
熟悉岩茶的茶客都知道,武夷岩茶是按泡、按克卖的。
武夷岩茶,岩茶,非岩茶。
真正产自景区的阎正茶,数量有限。
只是茶青的成本,正常岩和非正常岩差距很大,物以稀为贵。
以现在的山场行情,阎正山场的肉桂、水仙、名优灌木起拍价都在千元以上。
核心是三坑两流的肉桂,像著名的“牛肉”,一万多斤,泡茶只有几百次很正常。
总之,质量好的岩茶进价不便宜。
但是,开店做生意,不能吝啬招待。你必须展示好茶来吸引客人并获得销售。
大年初一下午,他刚做完一笔生意。
我卖了一盒马头岩肉桂,赚了588元。
不过,那天买了那盒“马肉”的客人,招待费用也不低。
从下午不到三点,客人进店,对方在店里待了一个多小时。
期间一共喝了三次茶。
起初,根据客人的口述,他是北方人,想喝一些口感湿润、香气饱满的茶。
于是,我先泡了一泡达芙妮茶,润了润嗓子。
喝了达芙妮,客人的评价是这茶不错,香气还挺舒服的。
但他以前从未听说过这种茶。太不受欢迎了。
言下之意是,金边瑞香名气不够。
然后第二次泡茶,选了一泡果味肉桂。
泡在水果里的肉桂,有着非常鲜明的成熟水果的香气,曾经是他招待客人的好茶,赢得了不少好评。
但客人喝了之后,还是想尝尝不同山野的肉桂,问店里有没有“马肉”推荐。
因为喝了朋友家的马头岩肉桂,香气和口感都特别好,所以至今记忆犹新。不知道他能不能找到一样的。
朋友一听,想了想。
看着对方的对话,对岩茶颇感兴趣,聊天交流也很投机。
于是,我打开喝了一泡开山坪的马肉。
果然,当“马肉”出来后,对方脸上的笑容更差了,频频露出赞赏的话语,夸口说这茶的香气够浓,喝完满嘴都是香。
就这样,在连续展示了三款茶之后,客人当场快速成交。
买了一盒和上次试的一样的“马肉”。一盒有六个泡泡,净重正好60克。
送走福建后,朋友一个人坐在店里恢复了报价,感觉现在实体店很难卖茶太了。
店面租赁费,人工费,茶娱费真的不低。
像今天的生意,免费上了三茶,最后做了六茶。
这几年,品茶、招待客人花的钱总额已经不可想象。
不过,这样还是好的,至少还有一笔交易。
我害怕的是遇见一个喝茶的人。
不买就是了,关键是人模狗样。
进门后,我摆出一副了不起的架势。
开口就是家里储存了成吨的阎正老茶,几十年的茶龄,一口就能品出好坏。
落座后点名泡好茶,不喝不喝好。
一坐下就花了大半天,连身下的茶渣都积了一坛子,人还是不想走。
我得坐着喝酒,和自己聊天。
结果这些人都说看了无数好茶,吹嘘自己一年买几千茶,身边都是高端大佬。
最后只是留了一句“下次再给你介绍业务”。
然后走出门,再也不在店里花钱。
偶尔一两次就算了。一旦他们和你熟悉了,他们会经常过来坐在一起喝茶。
有客人路过想进来喝杯茶,一看到你店里有人,就转身去第二家。
很影响生意,朋友们开始思考对策。
曾几何,身边有熟人出招让他随便用自来水泡点口粮茶。
但他想了想,这样做不符合他家的产品定位。
万一对方从店里出去,散布茶叶质量差的谣言,也是有损声誉的。
有一天,他看到网上围着炉子煮茶的视频,灵光一闪,想到了煮茶。
嗯,就是在店里设置一套泡茶设备。
平常泡岩茶,用的还是盖碗。
但泡剩下的好茶叶底,先别倒,二次利用,煮上一壶暖暖的热茶。
遇上蹭茶客,简单用煮茶招待,也能省点成本。
他试过在店里煮老丛水仙叶底,木质香浓浓地浮在空气里,特别好闻。
茶汤入口也是带清凉感的木质气息,顺口又绵柔。
比起随便找一款便宜茶应对,煮点好茶叶底,更拿得出手。
聊到煮茶,观察了一圈发现。
除了偶尔尝鲜外,身边有煮茶习惯的朋友极少。
从福州到武夷山,从泉州到厦门,认识的本省朋友熟人里,极少看到“煮茶控”。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从闽东到闽南,从闽北到闽西。
处处都产茶,处处是茶乡。
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福州茉莉花茶、福鼎白茶、漳平水仙、永春佛手、正山小种、坦洋工夫……
它们是福建茶对外一张接一张的名片,代表着茶乡人民骄傲。
在武夷山喝茶时,本地朋友说过,留在本地发展的人,即便自家没有做茶,但拐个弯,家家都有做茶的亲戚,人人都认识做茶的朋友。
有一回,出门赴约喝茶,在外认识一位新朋友。
他的说话风格很逗,开场就直言,自己有三十多年茶龄。
正当大家还在打量,他看着还很年轻,顶多三十出头时,他直接用一句话爆笑全场:“自打娘胎开始喝茶……”
玩笑归玩笑,但多数福建人从小开始喝茶的“茶缘”,的确是事实。
从有记忆起就看着家里的长辈,熟练地坐在泡茶桌上悠闲喝茶。
摆置功夫茶器,烧开一壶水。
烫碗烫杯后,投入干茶,冲入沸水。
信手拈来间,便泡出了一道热腾腾的香茶。
想来,按多数福建人的饮茶思维:“好好的茶,泡着喝就行了呗,干嘛总想着煮茶啊?”
和煮茶比,逐道逐冲泡着喝,茶香茶味层次更细腻。
每一道啜茶尝汤,汤中落水香不同,茶味厚薄也要逐冲递进,层次绝妙。
而煮茶,往往“一锅出”。
将茶囫囵煮开后,虽说好茶煮出来的茶汤,照样是醇柔的,入口极顺滑绵柔。
但茶味稠度与厚度的层次渐变感,却没法从一大壶茶汤里尝出区别。
按福建人以茶待客的想法,随便煮开一大壶茶,略显敷衍。
真正能体现待客诚意的,还得是逐冲泡茶。
精致化的茶水配比,合理控制每一冲泡茶时长,风味更好。
“煮茶待客没诚意”的说法,很多北方茶友不认同。
因为一到入冬,经常能遇到长江以北的茶友过来咨询。
“这个红茶能煮吗?”
“马头岩肉桂适合煮茶吗?”
“2020秋分饼买回去能直接煮吗?”
他们在字里行间,对煮茶流露出极大的热忱。
围炉煮茶待客,多风雅,多有意境啊。
想来,在喝茶这件事,南、北方的习惯不同。
北方地区,喝功夫茶的氛围不如福建浓郁。
多数北方朋友,没有家庭式耳濡目染的功夫茶氛围,也一度用不惯盖碗。
很长时间内,都是大壶泡茶,大壶煮茶。
入冬后,天气特别冷。
简单煮上一壶茶,烧水后,等水面冒泡如蟹眼,放入少量茶叶,一起煮开烧沸就关火。
静待一会儿,就能喝到暖暖的茶。
而福建人过冬,不流行煮茶。
主流上不论岩茶、白茶、正山小种、花茶、铁观音,都是逐次泡着喝,感受好茶完整原味。
何况,南方冬天,略短暂。
一年到头,真正冷到让人哆嗦的日子,也就那么几天。
赶上连日放晴,冬阳杲杲,一下去又能重回到日均温15的明媚天气。
算一算煮茶时间,需要围炉煮茶取暖的日子,真心不多。
冬天喝茶,福建本省的煮茶热,不如北方。
从中尽可窥见一个道理。
一方水土,一方喝茶氛围!
OK,关于和福建人喝茶,为什么主要是泡茶,很少看到煮茶和和福建人喝茶,为什么主要是泡茶,很少看到煮茶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