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的历史
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绿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 ,原产于 福建福鼎、政和、松溪等地。
白毫银针 研究表明:
白牡丹
中国茶叶生产史上最早出现的是白茶,我国利用茶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作药用,由于茶树萌发新芽有季节性,为了随时都能喝到茶叶,便将采集的 幼嫩茶叶晒干收藏起来,这便是最早的白茶,也是茶叶加工的开端。 《茶经》的记载 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到:“《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我国 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创始人、著名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陈椽先生在 《茶业通史》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 鼎(唐为长溪县辖区) ,系白茶原产地。
1.宋代的白茶 宋朝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 (成书于 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 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 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 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 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 有之,但品不及。” 宋子安著《东溪试茶录》时,将“白茶”列为茶叶七个品种之首:“茶名有七, 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培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 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端,取其以为茶端,取其第二者为斗茶,而气味殊 薄,非食茶之比。” 2.明代的白茶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 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这说明当时的制茶原料至少是一芽一叶,干燥用日晒,其鲜叶标准与制茶工艺可 认为是“现代白茶”制法的雏形。 3.现代白茶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白茶起源于清代的福鼎。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 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具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 《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学家张天福教授所著的《福建白茶的调查研 究》一书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证实:在清嘉庆初年(公元 1796 年) ,福鼎人用 菜茶(有性群体种)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 约在 1857 年,福鼎大白茶茶树品种从太姥山移植在福鼎县点头选育成功, 柏柳由于福鼎大白茶,芽壮、毫显、香多,所制白毫银针外型、品质远远 优于“菜茶”,于是福鼎茶人于 1885 开始改用福鼎大白茶的壮芽为原料制造 “白毫银针”,出口价高于原菜茶加工的银针(后来称土针)10 多倍。 约在 1860 年“土针”逐渐退出白毫银针的历史舞台。
用户评论
福鼎这个古老的茶叶产区真的是个宝地啊,白茶历史悠久,喝起来口感真如历史一样深厚。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了解福鼎白茶的历史就像是品人生百味,每一泡都是对传承的致敬。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听人说福鼎白茶自宋朝就有记录了,这么古老的文化真是让人着迷啊。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福鼎白茶的历史长河中寻找那抹淡淡的香甜,真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享受。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历史上的老茶农对福鼎白茶的培育与传承真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福鼎白茶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它不仅是一杯好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品着福鼎白茶,脑海中浮现的是古时候的老茶树下人们采摘、制茶的画面,感觉很有历史韵味。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福鼎白茶拥有悠久的历史,每一次品尝都像是在和时间对话一般。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一片福鼎白茶的背后都是深厚的文化底蕴,真正做到了“品味即品味历史”。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热爱茶文化的朋友来说,福鼎白茶的历史是一个探索的起点,每一口都能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福鼎,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孕育了独特的白茶文化,让人体验穿越时空的味觉旅程。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现代忙碌中品味一杯福鼎历史悠久的白茶,仿佛能瞬间感受到那份沉淀下来的淡雅与宁静。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了解福鼎白茶的历史,就像打开了一个关于茶叶艺术的大门,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故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口福鼎白茶都是历史与文化的对话,让人在味蕾上感受到时间的味道。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古老的史书中品味福鼎的白茶,就像是穿越回了那片悠远的历史长河之中。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福鼎白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和艺术的体现。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历史赋予福鼎白茶独特的风味,每一片茶叶都像是历史的记忆,让人心生敬畏。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品味福鼎白茶,仿佛能从每一泡茶汤中触摸到古老茶叶文化的脉络,每一口都是时光的馈赠。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份与历史相连的平和,那就是福鼎那份悠久的白茶文化带给我们的感受。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了解福鼎白茶的历史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更能体味到那些沉淀下来的匠心与坚持。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