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煮茶、蒸茶,这么多的喝茶方式,哪一个和冬天更配呢?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19 02:25:14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1》

有一年冬天,路过朋友的工作室。

那会儿,他刚巧搬了新地址。

店铺位置选在落地一楼,远远望去就能看到招牌。

走到门外,闻到了茶香。

望向透明的玻璃门,看到他在桌子上摆了一壶茶。

电陶炉上,正放着个玻璃壶。

里面煮着的,应该是老白茶。

因为越走近,越能闻到清晰的药香、陈香、枣香。

茶香悠扬,特别通窍。

看着这么一壶咕噜咕噜沸腾的暖汤,感觉四周充满工业设计风的冷感装修,也添上了一丝暖意。

冬天里,赶着风寒而来。

落座后,能捧上一杯热茶,再好不过。

从某种意义上,煮茶是冬天最有诗意的喝茶方式。

不过喝茶的方式多种多样,冬季喝茶,泡茶、煮茶、蒸茶,哪个会更好呢?

《2》

喝茶,盖碗冲泡是主旋律。

刚买到手的老白茶,喝茶前,建议优先考虑盖碗冲泡。

因为,盖碗试茶最准确。

双十一期间,收到刚买的老白茶饼,很多茶客的心里想法都是拆开试试味道再说。

但开箱试茶验货时,不推荐煮茶,用白瓷盖碗冲泡更稳妥。

直接煮茶的话,容易被劣质茶饼蒙混过关。

很多藏有杂味、茶味寡淡的问题老白茶,经过高温煮茶后,杂乱气息减弱,大量茶味被煮出来后,茶味入口不至于单薄乏味。

此时,很难看清一款茶的真面目。

换成盖碗冲泡的话,沸水注入,快速倒出茶汤。

此时先趁热揭盖闻叶底,有无杂味异味,立马就能知道答案。

喝快出水冲泡出来的茶汤,若是茶味饱满有层次,品质不会差。

即便不是为了试茶,盖碗冲泡也能真实反映每一道茶汤的风味层次变化。

喝茶闻香时,乐趣多多。

揭盖闻盖香,感受老白茶的药香、陈香、枣香、粽叶香等。

趁热闻,稍凉一会再闻,体验前调、中调、尾调不同温度下的香型变化。

除了闻盖香外,闻干茶、闻叶底等,都是煮茶无法带来的闻香体验。

品尝茶味时,盖碗冲泡出来的茶汤会更醇厚、细腻、有层次。

头道茶,入口甘润爽口。

2-5冲,茶味渐入佳境,茶味日愈饱满醇厚,回甘持久。

6-9冲,随着茶味逐渐被消耗,进入尾水期的茶汤,别有一分甘甜柔滑。

盖碗逐次冲泡,逐道品尝,能让人领略好茶的完整风情。

类似吃正式宴席,从餐前小菜,到正餐,最后到甜点甜汤收尾。

按部就班,有条不紊,颇有仪式感。

煮茶的话,就像吃一锅炖菜,所有的滋味都融于一体。

不利于细品个中的细腻层次变化!

《3》

煮茶,是冬日暖心之举。

虽然从喝茶完整体验看,煮茶不如盖碗冲泡来得好。

但煮茶也有独到优势。

首先,煮茶和冲泡之间并不矛盾,可以兼容。

用盖碗泡老白茶,泡了6-7冲左右,茶味慢慢转淡,需要适时闷泡才能泡出饱满茶味时。

可以选择闷一闷, 继续泡出几冲茶味甘润的尾水。

也可以将盖碗内剩下的全部叶底,放入壶内。

注入清水,开火加热,等到煮沸后倒出饮用。

先冲泡,后煮茶,一点儿也不浪费。

这种煮叶底的法子,除了适合老白茶外。

平日在泡足火岩茶时,也可借鉴。

类似一鱼两吃,将泡茶与煮茶结合在一起,能最大化提高茶味利用效率。

其次,煮茶能解放“泡茶”的双手。

对零基础的新手来说,练习盖碗冲泡需要一定的耐心与技巧,不宜心急求成。

当你刚开始用盖碗泡茶,倒出茶汤时,手上动作不由自主地发抖,出汤过程不连贯,证明还得再慢慢练。

对不擅长盖碗冲泡的茶客来说,煮茶喝也是不错的代替。

再过不久进入腊月后,没有供暖的室内,冷飕飕的,能将人冻成“寒号鸟”。

再伸手出来,烫壶温杯、注水冲泡、倒茶分汤,难免会让人感到冻手。

煮茶则例外,煮茶的操作比较简单,放在电陶炉上加热的茶汤,只要在一旁看着火候就行。

年底了,家庭聚会偏多。

赶上亲戚朋友来访,多人在场喝茶时,主人家若是一边陪话,一边泡茶招待,容易手忙脚乱。

超过7、8人同场饮茶,单用盖碗冲泡,会应接不暇。

泡出来的茶水,不够往每人杯中匀分七分满,得不断连续冲泡。

选择煮茶,煮好一壶热茶后让众人自助式喝茶,待客过程会更从容!

最后,煮茶别有一番风雅意境。

冬天到了,很多人都喜欢煮茶。

从应季的角度看,冬季气温低,泡出来的热茶若是没能喝完。

没等一会儿,茶水温度就彻底凉透了,让人提不起喝茶的兴趣。

煮茶则不同,煮好的茶汤,可以放在炉子上保温。

想喝的时候,随时倒出一杯享用。

屋外寒风呼呼,屋内暖香萦绕。

煮上一壶茶,翻一本闲书,这种慢节奏的冬日生活,再好不过!

《4》

蒸茶喝,略微冷门。

冬日喝茶,从饮茶推荐指数看。

盖碗冲泡,五颗星。

直接煮茶,四颗星。

而蒸茶喝,只有三颗星。

和煮茶相比,蒸茶只适合偶尔尝试,不建议长期使用。

这得从煮茶、蒸茶的区别说起。

煮与蒸是两种常见的烹饪方式。

煮粥、煮面、煮玉米等,食材浸在热水里,很快就能煮熟。

但蒸馒头、蒸包子、蒸玉米、蒸山药,则是利用水蒸气加热。

再回到煮茶与蒸茶的对比,蒸茶期间,茶味浸出效率实在太低。

当你打算蒸一壶茶时,网上有不少配套茶具。

最简单的做法是在普通的玻璃煮茶壶上,再添加一个蒸茶配件。

这个配件,造型很别致。

上方是放置干茶的平台,下方类似蒸笼架那样抬高于水面,中间是连接水蒸气的通道。

蒸茶时,得先将水烧沸。

一壶水烧到滚沸后,才能产生大量水蒸气。

水蒸气不断渗透进入干茶内部,才能带动茶味释放。

循环往复,才能让底部的汤水达到适饮的茶味浓度,不至于过分清淡。

煮茶喝,连茶带汤一起煮沸,便可饮用。

而蒸茶喝,将水烧沸只是开端。

后期起码得蒸十来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喝到蒸出来的茶味。

并且蒸茶期间,为了防止底部干烧,还得视情况少量加水。

单纯是为了喝茶,用不着这么繁琐的方式。

但从消磨时间角度看,蒸茶的过程,的确能让人平心静气,专注下来。

伴随着大量水蒸气带动,缕缕茶香被不断“蒸出”,四周空气里盈满香气,闻起来十分安神。

只可惜,蒸茶时间太长,茶香大量流失到空气里。

会出现蒸茶时,满屋子都闻着很香,但茶汤喝入口,香气保留很有限的状况。

《5》

立冬刚过,接下来还要面临长达九十天的冬日。

从初冬到深冬,跨越三九天,才能迎来开春。

即便开春过后,早春时节的天气,依旧乍暖还寒,春寒料峭。

为此,从深秋到冬天,再到初春。

低温天气下,都是煮茶的好时节。

天气越冷,越能感受一杯暖汤的可贵。

煮茶喝,适合陪伴寒冷的冬日,打发悠闲时间。

不过,泡茶的运用范围更广泛。

新白茶、老白茶。

轻火岩茶、足火岩茶。

正山小种、坦洋工夫等。

白瓷盖碗的冲泡业务更广泛,百搭实用。

如果担心冬天泡出来的茶汤,没一会就凉下来。

建议现喝现泡,泡出一道热茶后,及时饮用。

及时欣赏,才不会错过藏在茶汤当中的茶香、茶味风景!

煮茶时加陈皮更有味,银壶铜壶煮茶口感好?这些煮茶误区你还犯吗

大开眼界,从风炉煮茶到电陶炉煮茶,煮好一壶茶,茶具该怎么选?

煮茶时,干茶和叶底分别怎么煮,村姑陈出招了,这样煮茶好喝百倍

沸水冲泡白茶也要分季节?冬天合适沸水泡茶,春夏还是冷泡茶?

泡白茶3大坑,第一温水泡茶,第二泡茶坐杯,第三坑你知道吗?

用户评论

ー半忧伤

哇,冬天来了,泡一杯暖心红茶,喝起来太舒服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ヅ她的身影若隐若现

天气冷得不敢出去,自己动手煮杯普洱茶,暖意十足。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枫无痕

听说冬天用玻璃壶蒸绿茶,看茶叶慢慢舒展,心情也瞬间变好。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我发功喷飞你

冬日午后,一杯冰红茶竟然解渴又提神,感觉特别棒。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殃樾晨

冬夜适合点一盏灯,坐下来慢慢泡杯白茶,品味悠长的甘甜。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暖瞳

寒风中来一壶乌龙茶,浓淡相宜,正好驱赶冬日寒冷。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染天下

冬天喝一杯热腾腾的铁观音,那温暖流淌在心间的感觉真是难以言喻。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罪歌

用小巧的盖碗冲泡龙井绿茶叶,在氤氲茶香中品鉴春天的味道,很惬意。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旧事酒浓

冬天煮一壶茉莉花茶,满屋都是淡雅飘香,心情都跟着轻松起来。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者何惧

在寒风大雪天里,来一杯熟普洱,既养生又暖身,太合适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样剩余

冬至那天泡着温润的红茶,让人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祥和温馨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揉乱头发

煮茶有仪式感,冬天选择一款老白茶,不仅品味深邃,更能对抗寒冷。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情如薄纱

冷空气下,一杯香气浓郁的普洱熟茶,在舌尖上绽放,暖流涌入心间。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鹿先森,教魔方

冬夜里蒸一壶黑茶,那独特的醇厚口感,仿佛是大地深藏着的温柔。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婞褔vīp

泡茶之余,看着窗外雪花纷飞,手捧热腾腾的大红袍,幸福满满。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尘烟雨

冬天里煮杯花果茶,五彩斑斓的色泽和果香混合,带来一份小小的快乐。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过试用期的爱~

尝试冬日里的红茶加奶,暖意融在嘴里,感觉整个人都暖和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相忘

寒冷的冬天泡一杯桂花乌龙茶,那淡淡的香气能给人带来一丝甜润。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百合的盛世恋

一壶温热的生普洱,在这个冷冽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温暖角落。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生只盼一人

冬日煮茶别有一番风味,尝试着加入红枣或枸杞,既养生又美味。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