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探索独特风味:白叶单丛茶,揭开其迷人甜味的秘密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探索独特风味:白叶单丛茶,揭开其迷人甜味的秘密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古时候,凤凰茶农将各个品种的鲜叶分为两大类:把叶色较深绿的(或墨绿的)茶叶称为乌叶,浅绿色(或黄绿)的茶叶称为白叶。而用乌叶制成的单丛茶叫乌叫单丛茶,用白叶制成的单丛茶叫白叶单丛茶。这个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1956年8月饶平县岭头村从凤凰乌岽山大坪村购买三四千株茶苗,这些茶苗到岭头村之后,就种在捆龙仔山地,该村便于1961年至1963年每年春茶对该树试行单株采制,见其内质花蜜香气清高,滋味醇爽,质量稳定,又经有关部门鉴定,认为属优质良种,于1963年秋开始扦插育苗,1965年春始种40株,此后逐年繁殖、种植、推广,至1981年已有七代,全饶平县种植面积达到135亩之多,其中仅岭头大队便种植95亩.而后,不但岭头大队、坪溪公社、饶平县大力推广种植,而且周边茶区的茶农闻风而动,也大力种植。
岭头白叶单丛种苗于70年代末期已为潮安县铁铺公社引种,其品种和品质特性很快为茶农认可,广为繁育推广,自成一支,称为“铺埔白叶单丛”。进入80年代,陆续为原汕头地区各县引种,随后传入粤东北(兴宁、丰顺等)、粤北(英德、佛冈等)、粤中(从化、鹤山等)、粤西(罗定、化州等)茶区,以及闽南茶区、海南、广西部分地方。90年代以来,梅州市大规模、高标准建设“岭头白叶单丛”生产基地。各地引种后,均冠以地方名号,如兴宁白叶单丛、大埔白叶单丛等。
《中国名茶志》记载:“196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曾对凤凰水仙进行分类调查,分成13个类型,其中以乌叶、白叶类型为主。”后来,经茶农精心培育,认真筛选出独特的优良株系,诸如坪坑头的乌叶单丛、岭头白叶单丛。
因白叶单丛茶喝起来比原株蜜兰香更具有蜜香味,口感醇厚;所以在潮州大部分地区,都是喝着白叶单丛茶。口感厚重才是这里“老茶客”的最爱。
小众有小众的美,你喜欢就好
用户评论
我一直没太理解所谓的“白叶单丛”,感觉味道都差不多。直到看了这篇,我才明白原来有些口感是“隐秘”的,像极了刚认识的人,要慢慢了解才能发现魅力。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月终于入手了一点小众茶了!果然跟老店推荐的不一样,这种清甜真是能让人一饮而醉。现在开始我懂了为什么有人说白叶单丛是“神仙茶”…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得真到位啊,我一直觉得好茶不是追求浓重香气,而是慢慢品味那份淡淡回甘。这篇博客让我对白叶单丛有了更深的理解,下次去茶馆记得再尝一遍。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不是很喜欢这种“清爽”的口感,我还是比较喜欢浓郁的茶。虽然这篇博文写得不错,但对我来说太过于淡雅了,不够“冲击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白叶单丛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它不仅仅是一种茶,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慢细品味,感受其中的美妙体验。我会尝试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引人入胜的甜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本身就喜欢轻盈口感的茶,这款白叶单丛确实很让我惊艳!这篇博客写的很好,让我了解到它的独特之处,原来“甜”的味道藏在细节里,需要细心感受才能体会出它的魅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总感觉文章有点主观性强,每个人对“甜味”的感受不一样吧?我喝起来没什么特别的,不过这篇文章写的很有文艺气息,让人忍不住想回味一下自己最近喝过的茶。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尝试过很多种茶,但一直没找到一款真正能让我心动。看了这篇博文,感觉白叶单丛值得试试,它独特的“甜”点也许能打中我的味蕾!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的文字很精妙,让我仿佛也尝到了那份淡淡清甜。不过我有点好奇,这种“甜”是来自茶本身还是后制的味道?我希望作者能够更详细地描述一下白叶单丛的制作过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博文真的让我对白叶单丛充满了期待!我已经在网上看了一下价格,好像也不太便宜的样子。我决定再等等,等到有机会的时候一定尝尝这引人入胜的甜味。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