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你真的明白“好茶不怕腻”背后的含义吗?不要被商业宣传所迷惑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你真的明白“好茶不怕腻”背后的含义吗?不要被商业宣传所迷惑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几天前,一位老朋友来访。
他主动告知,他已经把羊做了,身体完全康复了。
所以,为这位大病初愈的朋友,陈固村准备了一杯好茶。
像往常一样,我们几个人围着茶几坐着烧水泡茶。
他看着我把开水倒进盖碗里,迅速盖好汤。
整个过程,短短几秒钟。
在村姑陈的笔下,这种速度通常被描述为一气呵成。
而如果是李麻花来写,她这个“直女”肯定会用“快”字,一笔带过。
反正有点跑题了。
重点是,我朋友看到我泡茶的速度都惊呆了。
“你怎么这么快就倒好茶了?不怕没味道?”
他的眼睛睁大了,但惊讶的程度被他的高度近视眼镜削弱了。
我没有马上回答我的朋友,而是先给他倒了茶,然后给我的杯子倒满了七分。
然后,我举起茶杯,凑近鼻子闻了闻。一股淡雅的花香混合着细香扑面而来。
同时示意朋友效仿。
他嗅了嗅,试探性地喝了一口茶汤,咂了咂嘴,终于露出了满意的表情。
我就知道。一切都在沉默中。
村姑陈泡茶的习惯,一直是快接水。
在凡尔赛说白了,或许是因为平时喝的都是好茶,不管是白茶、岩茶还是红茶,都是很快加满水,然后很快上汤。
速度慢一点,稍微犹豫一下,茶汤就浓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喜欢泡一泡索然无味的茶友不在少数。
很多都是茶龄很老了。
随便问一个人,喝茶的年龄都在十年以上。
更别说福建和两广的人从出生就开始喝茶了。
虽然你看起来很年轻,但你并不年轻,所以你不能以貌取人。
不过大部分都有一些误会,就像这位村姑陈的朋友。
我觉得泡茶没意思,越浓越好,不然就没味道了。
太早煮汤相当于洗茶,根本释放不出多少味道。
这可以追溯到中国人长期以来的喝茶习惯,就是把一撮绿茶、红茶或者各种茶,丢到玻璃杯、搪瓷杯、马克杯里。
装满开水就可以喝了。
不注重冲泡,更谈不上色、香、味。
对于劳动人民来说,喝茶是用来解渴的。最多比白开水多一点味道,多一些提神的功效。
在这种随意的喝茶方式中,越来越多的人变得“以口味为重”。
只有浓烈、苦涩、刺激、霸道的茶汤,才能唤醒他们的味蕾。
但当我遇到高品质的茶时,香清是活泼的,新鲜的,芳香的,醇厚的,但我不喜欢它。我认为茶是清淡的。
外面有人说“白茶无味茶”,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即使是买回来的好茶,也是各种猛烈的闷泡,让茶多酚和咖啡因不断释放。
最后,我得到了一杯有强烈刺激性和苦味的茶汤。
为此,有人想出了一个说辞,叫做“好茶不怕闷”。
有了这个理论,更多的人开始用闷泡来检验自己的茶好不好。
但因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往往难以下咽。
舌头都瘫痪了,更别说找茬了。
每次听说有茶友学品评,喝浓茶,折磨舌头,村姑陈就心疼得不得了。
有更好的喝茶方式,为什么要滥用呢?
不可否认,闷泡确实是业内的评价方式之一。
从专业角度来说,闷泡后的茶汤更苦更涩,同时香气更浓,汤感更强。
这样,所有的优缺点都在茶汤里展现出来了。
有经验的人,认真喝茶五年以上,也许能喝。
但是没经验的人,外行,就不好说了。
可能就是两杯酒下肚,整个口腔就像吃生柿子一样,又涩又麻。
那时候,需要多么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压抑住苦涩,寻找缺点。
村姑陈认为,这样无需训练就能喝的“天才”茶友一定存在。
但是,大多数爱茶的人,靠着那麻木的舌头,想要品茶,真的很难。
所以,闷泡审评的确没问题,但针对的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群体。
至于普通茶客,不建议盲目尝试。
基础知识尚未稳固,就想一跃进阶到高手,太不切实际了。
况且,无论是好茶还是劣质,闷泡以后,一律都会变得比原来味道更浓,滋味更苦。
不明真相的新茶友,大概率会把这杯茶,当成是劣质茶——这么难喝,怎么可能是好茶?
结果,就是六月飞雪,窦娥冤。
人家如果用正常的快出水冲泡,必定是香清甘活的。
可你执意要坐杯闷泡,到头来,却还怪人家苦涩。
太难了。
我们普通人,还是别折腾了,老老实实地享受喝茶吧。
最后来说,什么是“快出水”?
我们定义的快出水,指从沸水倒进盖碗里,到端起盖碗出汤,再到大部分茶汤落入公道杯,用时7-8秒。
对于泡茶初学者来说,这个时间确实比较苛刻。
实在要放宽要求的话,那就最多不能超过10秒。
基本上,好茶都需要快出水。
因为内质丰厚,短短几秒钟,就足够香气、滋味以及养分,充分释放到茶汤里。
尤其是前几冲,要格外注意掌控时间。
否则,好茶体内的茶味物质,茶多酚和咖啡碱会过量析出,让茶汤变得过浓过苦。
这样的茶汤,虽然提神效果好,但长期饮用,对身体没有太多好处。
李麻花她爹有个病人,就是因为常年喝浓茶,加上生活习惯不好,落下了痛风的毛病。
不能吃海鲜,不能吃肉汤,不能吃尿酸高的食物……
于我们两个吃货而言,忌口,是最大的痛苦。
所以,为了珍惜自己的身体,还是勤快点翻手腕,出汤再快一些吧。
通常情况下,一泡茶的前四五冲,都可以采用快出水的方式。
之后,随着滋味物质的释放速度变慢,茶味落下去后,就可以适当坐杯。
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剩余的内质多多浸出。
循序渐进,先快后慢,便是泡好一杯茶的关键。
文章的结尾,村姑陈还想到了一个现象。
那就是,经常有茶友反映说,自己买的茶,快出水很寡淡。
不是喝茶口味重所引起的,而是茶汤香气弱,汤感薄,食之无味。
很显然,这是买到了劣质的茶。
由于养分少得可怜,出汤太快的话,几乎没什么味道。
必须又闷又煮,高温压榨,才能勉强释放内在物质。
就像一颗放了足足半个月的苹果,即便没烂,水分也干瘪了。
能吃,但不好吃,也没必要吃。
正所谓,内质不够,闷泡来凑。
但凡是大力宣扬坐杯闷泡的茶掌柜,大家都要注意,多个心眼。
大概率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茶叶品质不佳,内质不足。
只好掩耳盗铃,让客人买回去以后,叮嘱对方一定要闷泡。
并且还声称,如果不闷,到时候味道淡,可不包售后哦~
相信各位看官都是性情中人,个中缘由,一听便知。
冲泡白茶的3大误区,茶具、泡茶水、泡茶方式,一次性说清楚
泡白茶3大坑,第一温水泡茶,第二泡茶坐杯,第三坑你知道吗?
沸水冲泡白茶也要分季节?冬天合适沸水泡茶,春夏还是冷泡茶?
十年老茶客总结的泡茶诀窍,盖碗与茶壶,哪个更适合泡茶?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