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它们曾经被视为贡茶,但现在却默默无闻。,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绿茶是我国品种最丰富、产量最大的茶类,也是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茶类。古代进贡给皇帝的茶多是绿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贡茶工艺失传、茶叶市场发展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一些贡茶的知名度逐渐下降。目前,人们喜欢并经常提到的绿茶大多是龙井、竹叶青、安吉白茶等。
梵净山贡茶
又称“团龙贡茶”。是一种直形炒青绿茶,主产于贵州印江梵净山永益茶场。明朝永乐年间,已供应贡茶。当时《柴氏谱志》中有记载:“永乐新茂集诸物,土司以团龙鹿茸茶献之,大受赏识,恩为宠物。”
梵净山贡茶采用一芽一叶采摘、杀青、整形、炒制而成。挺拔秀丽,翠绿翠绿,毛色清亮,汤色碧绿清澈,香气浓郁持久,味道鲜爽爽口。
江山绿牡丹
又称“仙霞茶”。浙江江山仙霞岭地区生产的炒绿茶于1980年恢复生产。据记载《江山市志》,苏轼担任杭州知府时,品尝了从江山带来的仙霞茶后,满心欣喜。称赞其为“茶中极品”。相传明武宗朱厚照下江南视察民情时,路过仙霞岭,当地官员赠送仙霞山茶。朱厚照见绿茶汤色碧绿,清香甘甜,遂将其命名为“绿茶”。他看着茶园,将这四株生长茂盛、树婆婆娑的灌木命名为“御茶”。此后,他每年都会采摘、烘烤以进贡。
江山绿牡丹是采摘一朵花蕾和一两片刚展开的叶子,经过杀青、冷却、初烤、复烤而成。分为特级、一级、二级。条条如花瓣,造型自然,宛如牡丹。白毫裸露,色泽翠绿,香气浓郁,味道爽口,汤色翠绿清亮,芽叶竞相绽放,叶色翠绿。
古竹紫笋
又名“湖州紫笋”。产于浙江长兴古竹山的半烘焙绿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级贡茶。 “紫笋”一词源于唐代陆羽:“阳牙银林中,紫者为上,绿者次之;笋者为上,芽者次之。” “紫笋”指的是优质茶。唐代宗广德年间,命长兴县进贡紫笋贡茶。直到明洪武八年才停止贡茶,历时六百多年。古竹紫笋是古代最著名的贡茶之一。
古竹紫笋是采摘一芽和一两片刚开始展开的叶子制成的。它们经过绿化、干燥、分类(带有轻微扭曲效果)、摊开干燥、初步烘烤和重新烘烤。新泡的上等茶,芽叶如竹笋。上品茶形如兰花,色泽翠绿,银毛明显。味道甘甜醇厚。茶汤清澈有光泽,叶底细腻绽放。分为紫笋、旗芽、麻雀舌三个等级。
梧州居延
又称“金华居延茶”。产于浙江金华北山村的半熟绿茶。金华古称婺州,茶因而得名。梧州居延产区雨量充沛,雾气重,森林茂盛,生态环境优越,茶树壮,芽叶粗。 1980年恢复试制,清光绪《茶经·一之源》引《金华县志》有记载:“梧州有居延,片薄而方,虽少,味极甜,炒时如蓝奶,因茶汤颜色而得名,明代仍被列为贡品。清道光年间的芽茶和叶茶。
采摘自梧州居延的一芽一两叶,晒干、分拣、整形、干燥。茶条稍紧、略扁,绒毛若隐若现,银绿相间,茶香持久,滋味鲜甜,汤色淡黄清亮,底叶鲜黄。
紫霞贡茶
主要生产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前口紫霞山地区的直炒绿茶。据《茶谱》记载,紫霞茶创制于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年)。清乾隆元年(1736年),有记载《徽州府志》“紫霞茶,出歙县紫霞山,色香幽幽,如兰花,新家家家户户”。泡好的茶,这个产品是最好的。”紫霞山位于社治(今徽州区)北源。因模仿松萝的制作方法,又被称为“北园松萝”,但后来失传了。直到1991年才恢复生产。
紫霞贡茶的采摘加工工艺与黄山毛峰相似,但鲜叶更嫩。成品茶为芽茶,芽壮色鲜,芽长而香,味甘。
公鸡乌鸦贡茶
这是一种扁形炒绿茶,主产于重庆城口鸡鸣寺地区。据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江南通志》记载:“古茶园在八宝鸡鸣寺后,茶树皆为明代所植,所产茶叶比其他地方的茶更清淡、更早,它的香气比普通茶更清淡。”鸡鸣茶是鸡鸣寺住持光隆和尚所创,奉旨进贡。有“鸡聚院有茶,白鹤井有水”之说。
鸡鸣贡茶是采摘一芽一两片初展叶,摊开、青盆、摊干、过筛、火盆而成。扁平、滑直、色泽翠绿、色泽鲜绿、板栗香气持久、味甜。
官庄毛尖
此茶为条形炒青绿茶,产于湖南沅陵官庄。《城口厅志》记载:“官庄街亭毛尖流行于唐代,清乾隆年间作为贡品”。
过去,官庄毛尖的工艺是晒青。 1927年改为烤青。 20世纪50年代后改为半烤半炸。条索紧实微弯,前苗美丽,白毫裸露,翠绿翠绿,细嫩清香,汤色黄绿明亮,味道浓烈爽口,回味好,耐冲泡,叶底均匀黄绿色。
粤北大白
恒山茶在唐代被定为贡茶。粤北大白是产于湖南衡山北麓官塘茶场的条形炒青绿茶。它是在清明节前后2-3天采摘初芽、初叶,经杀青、杀青、冷却、初揉、初烘、揉炒成条、提炼、干燥而成。
粤北大白的特点是:肥壮挺拔,白毫饱满,银白翠绿,香气清新持久,汤色清澈明亮,口感清新爽口,叶底鲜嫩亮丽。
石门牛到茶
这是产自湖南石门二都乡八冰峪的条形炒绿茶。因其形状扁、弯、尖如牛角而得名。当泡在杯子里时,花蕾相互接触,就像牛撞角一样。宋代被列为贡品。采收加工技术长期失传,1978年恢复。
石门牛胆茶于清明前后采收,一芽一叶,直至一芽二叶初展。经摊铺、青化、初揉、炒炒、复揉、初干、摊凉、干燥而成。芽头肥大扁如牛角,叶绿数毫米,香气悠长,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郁爽口,叶底黄绿明亮。
青岩明翠
青岩茗翠,原名“大庸毛尖”,是产于湖南大庸张家界山区的条状炒青绿茶。大庸是历史悠久的茶叶产区。明齐时期被列为贡茶,后失传。 1979年重新开发,1982年改为现在的诗意名称。
青岩明翠的嫩芽、嫩叶采收,摊开,晒干,先风揉,先晒干,再风揉,再烘干定型,摊凉,烘烤。条索圆、紧、直、白毫多,色泽翠绿,香气持久,汤清,味醇甜,叶底绿鲜。
第:章
《沅陵县志》,陈宗茂、杨亚军着,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7月版。
用户评论
想起小时候 Grandma 煮的一款独特的茶,说以前可是贡茶呢!那时候我还蛮好奇这些古早茶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惜现在找不到踪迹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是啊,很多东西的价值总是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褪平。那些被奉为珍宝的东西,最终还是会回归平凡,让人感慨良多。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勾起了我的回忆,小时候家附近的茶馆还卖过一种叫做“天香”的茶,老人们说那是贡茶,味道清淡却又香气十足,可惜现在根本找不到...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真正优秀的品质和价值不会轻易被岁月洗去,即使不再被人奉为贡品,依旧值得我们珍惜和发掘。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原来很多“曾经贵为贡茶”的茶,如今已经默默无闻了?看来时间真的很可怕,它会改变一切啊!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人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价值?或许不仅仅在于过去的光荣或名声,而是在于自身的品质和内涵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贡茶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如今却籍籍无名。看来时代的变迁真的很迅速,一些传统的文化也逐渐式微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很多古老的物件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即使不再被人们重视,但它们的价值仍然存在。应该好好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写得真不错,把贡茶与时代变化的关系说得非常清楚。让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经常听爷爷奶奶聊的那段历史,原来好多曾经很特别的茶品如今都消失了...我感到好惋惜呀!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认识到很多东西的价值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改变。我们不应该只关注物质上的显赫地位和名誉,更要重视内涵和精神价值。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我觉得很多“籍籍无名”的东西不代表它们没有价值,只是他们还没被人们发现而已。说不定有些茶经过改良或者有了新的饮用方式会重新获得认可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那些曾经受人尊敬的品事物产生了一种好奇心去寻找它们的痕迹和背后的故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挺认同文章观点的,很多东西都经历了从风靡到沉寂的过程。即使是作为贡茶的茶,也无法逃脱时代的洗礼!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是啊,这些曾经贵为贡茶的茶品如今却籍籍无名,或许只是因为时代变了,人们需求和口味不一样了。就像我们流行听韩团音乐的时候就很难接受老上海的小调吧?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即使这种“籍籍无名”的状态下,那些茶本身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比如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或者独树一帜的口感等等!总觉得应该给它们一个舞台!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也很想知道这些贡茶具体有哪些品种,为什么他们在那个年代被视为珍贵品?这篇文章也让我对古代人的饮茶习惯很有兴趣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来只有真正拥有良好品质和独特价值的东西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吧!那些短暂流行的只是昙花一现...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确实,很多事物只在特定的时代被认可,一旦环境变化就难以维持。即使曾经是贡品,也需要不断适应时代潮流,才能继续被人所喜爱。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也许有一天,这些“籍籍无名”的茶会再次重获新生?现在科技发展迅速,说不定可以借助一些手段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呢!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