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陶瓷茶具的发展与演变瓷器茶具品牌前十名

来源: 小编
发布时间:2024-05-23 18:00:15

茶具瓷器_瓷器茶具品牌前十名_瓷器茶具分为哪几种

神农氏发现了茶,据说茶能包治百病。

茶作为饮料的思想起源于神农氏,为鲁周公所闻。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茶道,讲究以茶会友、友善礼貌、干净励志、积极进取。 他们追求自然宁静、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和品味。 如今,茶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传递友谊的媒介。 人们把喝茶视为物质享受,把品茶视为精神享受。 以茶代酒,以茶传递友谊。 随处可见。 古往今来,中国茶在礼仪、风俗、伦理、艺术、社会、道教、道德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为人类文明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古人喝茶时,先将绿茶叶煮沸,然后加入各种佐料饮用。 最早的茶壶呈花瓶状,又薄又高,多为金属制成。 后来逐渐演变为肥短款式。 后来,泡茶的方法逐渐由煮茶改为冲泡。 茶壶一般也由陶瓷制品制成,与茶壶分开使用。 历代陶瓷茶具是反映时代时尚的产品,一定时代的品味也规定了其茶具的造型和装饰。 纵观其历史发展演变,一般表现为由粗到精、由大到小、由简到繁、再返朴素的过程,即经历简约、华丽、典雅三个阶段。 。 中国陶瓷茶具是中国手工艺发展和演变的缩影。

中国陶瓷茶具的出现和演变与陶瓷生产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古代缶是一种用粘土制成的陶器。 它最初是用来盛酒、喝茶的,也被用作乐器。 《说文解字》称“缶”是“秦人用来击鼓唱歌的乐器”。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王褒所著的《童乐》一书中就有“武都买茶,杨家挑担”、“煮茶用具尽铺盖”等记载。藏起来”,说明当时喝茶已有专用茶具。 古代茶具非常丰富。 除金属、陶瓷茶具外,还有漆器、玉器、水晶、玛瑙等茶具。

“瓷”这个古字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的文献中,瓷质茶具也开始出现在魏晋时期。 宜兴周墓沙丘两次出土大量青瓷器。 据墓碑考证,汉魏六朝宜兴就生产出精美的青瓷。 金代杜预曾有诗云:“制陶所用的陶简,来自东方”。 东峪是当时的越地(浙江),也是全国著名的烧制青瓷之地。 此时最流行的茶具装饰风格是鸡头茶壶。 因此,从晋代到隋代,茶壶的口部形状都像鸡头。 白瓷的烧制始于六朝。 大概是受佛教的影响,六朝时期就开始出现荷花装饰的瓷器,特别是南方烧制的青瓷茶具,基本上都是以莲瓣装饰。

瓷器茶具分为哪几种_茶具瓷器_瓷器茶具品牌前十名

瓷田鸡壶

古代茶具中还有一个木碗。 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五种榆篇记载:“榆法复植……十年后,夔、梳、瓶、盖各值一百”。硬币。” 贾姓是古代一位著名的农学家,他提倡种植榆树,以供应民间的菜肴、碗等器皿。 唐代及唐以前使用碗的习惯,是魏晋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老习俗。 饮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和六朝(265-587年),人们就懂得用葱、姜煮茶喝。

唐代北方瓷窑兴起,以生产茶具为主,甚至出现了持续的“茶具热”。 开元年间(713-741年),由于禅宗佛教在北方的大发展,饮茶在富裕家庭中流行起来。 “从邹、齐、伦、氐渐至京邑,城市中开设了许多店铺,卖炒茶。” 饮茶的普及和茶铺的设立,带动了茶具生产的发展。 当时南方茶具的重要产地有越州、越州、定州、梧州、寿州、洪州等地。 此外,四川大邑的茶碗在西方也独树一帜。 唐代,饮茶习俗逐渐从南方起源到中国北方和边疆地区。 唐代中叶,茶被誉为“全国之饮”。 唐代人除沿袭前代用锅煮姜、葱、枣、山茱萸、薄荷、茶叶的方法外,还采用先切碎、炒炒、捣碎后放入茶叶的方法。一个瓶子,装满开水,泡汤,以及陆羽在《茶经》中详细讲解和极力推荐的倒茶方法。

瓷器茶具分为哪几种_茶具瓷器_瓷器茶具品牌前十名

唐代拥有世界上种类最多的饮茶器具。

唐代饮茶的主要器具是瓷壶、瓷碗。 当时著名的茶壶、茶杯产地有三个:一是浙江余姚越窑,以烧制青瓷茶碗闻名;二是浙江余姚越窑,以烧造青瓷茶碗而闻名;三是浙江省余姚市越窑,以烧造青瓷茶碗而闻名。 二是河北内丘邢窑,以烧制白瓷茶碗而闻名; 三是湖南长沙窑,以烧制釉彩瓷壶而闻名。 壶在唐代称为“朱子”,茶壶也称为“茶壶”。 这时,壶式一般被过去短小流的鸡头式所取代。 唐代人们常用的茶杯没有把手,多内衬有托。 它们制作精美,很可能是后来带盖茶杯的起源。 唐代还首创了饮茶用的碟子,当时称“酱”,后来成为杯托。 此时的壶、茶盘、烧水的杯垫、盛茶的瓶罐等,都是饮茶的配套器具,以及茶具,受到古代注重饮茶的人们的重视。和现代。

公元9世纪末,唐代陆羽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写成《茶书》,对茶叶的品种、煮茶的水和方法以及各种茶具等都做了精彩的总结。

陆羽对各地瓷杯进行了比较分析。 他说:“杯出自越州,其次是定州、婺州”; “兴州窑如银,越州窑如玉”; “邢州瓷如雪,越瓷如“如冰”;“邢瓷白褐,越瓷青褐。”陆羽认为“越瓷优于邢瓷”。

中唐以前,茶具在各地独立存在,名称也较为复杂。 中唐时期,陆羽针对当时社会的需要,收集了世界各地的好茶具,搭配成套,统一了茶具。 据《茶经》记载,过去陆羽除了存茶、碎茶、泡茶、饮茶的器皿外,还增设了烘茶、储水、加盐、清洗的茶具。 例如《茶经二器》包括甑、臼、归尘、稷、烘、传、棚、穿、舆等。《茶经四器》包括风炉、臼、火。夹子、提手床、夹子、纸袋、磨子、罗台、泽、水方、水袋、勺子、竹夹、熟猛、茶杯、纸袋、布巾、毛巾、器皿日记本、篮子等。这么多的茶具,确实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茶具。 后来有人把咖啡桌、茶椅等家具视为广义的茶具,大概是从唐代开始的。 据陆羽《茶经》记载,古代喝茶的茶具分为八类二十八种。 品类数量全球第一。

在宋代(960-1279),喝茶比以前更加流行。 以茶待客已成为世界各地的普遍礼仪。 文人雅士经常聚集在一起喝茶,许多皇家官员也精通茶艺。 宋代茶多先蒸压后加入龙脑香以添香。 喝茶的主要方式是点茶。 泡茶时,先用磨将茶球磨成细末,然后磨成粉末,过筛,放入碗中,煮汤,用竹刀调匀,然后喝。 喝茶的乐趣不仅在于品茶,还在于关心泡茶的每一个细节。

宋代,全国有五家名窑,即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 这五个名窑鼎盛,各自烧制出不同风格的瓷器。 北宋官窑设在河南开封,南宋设在浙江临安(今杭州)。 越窑位于今浙江省余姚市,生产著名的青瓷,包括各种茶碗、茶壶、茶盘。 汝窑位于河南临安。 定窑有两个地点:河北曲阳的北定和江西景德镇的南定。 钧窑位于河南省顺县,其代表产品是“钧红小壶”和“孔雀双耳瓶”。 此外,陕西耀州窑、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哥窑、邸窑、浙江香州窑、河北磁州窑也颇有名气。 当时江西景德镇生产的各种茶具和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响如磐石”而闻名于世。 福建建窑生产的兔毛茶杯被称为“兔毛天目”。 其风格独特,大顶小足,胎体厚重,釉上布满兔毛般的棕色花纹,古朴典雅。 装有日本圆珠的“油滴天目茶碗”被视为“国宝”。

宋代烧造茶具的著名产地有福建建安黑瓷、浙江龙泉青瓷、河南钧窑玫瑰釉瓷、河北定窑白瓷等。其中,建安黑灯因当时流行“斗茶”而最为名贵。 从茶具的形状来看,宋代的饮茶由碗改为杯。 盏是一个小碗,或杯子。 由于宋代盛行用茶杯饮茶,杯托的使用也更为普遍,而且杯托的制作也比唐代更加精致、丰富多彩。 到了南宋,壶身明显由饱满型变为拉长型,壶身上的花纹也由过去常见的莲瓣纹发展为罗纹纹。

在泡茶方法上,元代创造了各种汤和茶,配以黄油和奶酪,以适应外国统治者的口味。 这种酥油茶至今仍深受藏族、蒙古族人民的喜爱。 泡茶者还用各种花来熏茶,以增加茶的香味。 此外,当时人们喝茶还习惯在茶汤中加入核桃、松子、芝麻、杏仁、栗子等物咀嚼。 放在碗里的坚果被称为“零食”。 这些名称如今已广为流行,包括所有与茶搭配的小吃。 元代的茶具与宋代的茶具相似,只是茶壶略有变化。 宋代茶壶均置于肩部,元代则移至腹部。 但元代茶具最大的变化是景德镇青花瓷的创烧,举世闻名。 当时,青花茶具不仅在国内受到珍视,还远销国外。 日本的“茶汤鼻祖”珠光青瓷尤其喜欢这种茶具。 后来他将这种青瓷茶具命名为“珠光青瓷”,并沿用至今。

唐宋时期茶具的材质多为金属,以“金银为上”。 到了明代,茶具中金属器具的数量开始逐渐减少,陶瓷制品甚至超过了金银。 尤其是宜兴紫砂壶的出现,在陶瓷茶具中独树一帜,取得了领先地位。

明代(1368-1644)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陶瓷工艺,陶瓷茶具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徐慈叔《茶书》云:“今(茶具),纯白者为佳,贵者为小者。” 永乐时期创制的白釉脱胎瓷、宝石红釉,宣德时期的青花、祭红,成化的五彩、斗彩均优于前代。 明代茶瓷颜色仍为白色,器形贵而小。 因此,北方的白瓷窑(如官窑、宣窑、定窑)以生产茶具而闻名; 其中以宣德产的白釉小杯最为著名。 著名的。 由于这种小杯子的形状像鸡心,所以也俗称鸡心杯。 宣德青花茶具素雅明亮,有“一代绝无仅有”之说。 除了茶杯外,明代茶书还提到了“茶洗”。 洗涤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的形状像一个碗,底部有孔。 专门用于饮茶前冲洗茶叶。 自明代正德时期以来,江苏宜兴用无色粘土制成的紫砂壶在各类瓷质茶具中更为突出和著名。 当时人们喜欢用青花、白釉茶具,而宜兴出产的紫砂壶更显雍容华贵。 据文震亨《长武志》记载:“壶以沙为之,盖不夺其香,亦不夺汤之臭”。 明代,景德镇在崇尚宜兴紫砂壶、宣德白瓷杯优点的同时,还烧制斗彩、五彩,并制作彩色茶具。 青花是釉下彩,即先用笔在瓷胎上描画,然后施釉烘烤。 斗彩、五彩、填彩均属釉上彩。 所谓斗彩,就是在青瓷中加入红、黄、绿、紫等各种色料。 釉下彩与釉上彩合二为一,相互竞争。

到了明代,茶叶生产已基本完全取代了团茶的地位。 喝茶时,不再将茶磨成粉末,而是将整片茶叶冲泡。 泡茶方法虽不像唐宋时期的煎煮方法那么复杂,但仍有其细致的工艺流程。 泡茶的方法不仅讲究茶量、水温、火候,而且还讲究茶壶的形状。 明初,人们泡茶多用大壶(陈永清用紫砂串钱如意制作的大茶壶,高28.6厘米,宽22厘米)。 但如果茶叶浸泡时间过长,鲜味就会消失,变得苦涩,因此紫砂壶的形状由大变小。 到了清代,饮茶仍以泡茶为主。 饮茶者对茶壶的品质要求更高。 一般来说,宜兴紫砂壶造型古朴,能衬托出茶的色、香、味,是茶具的首选。 接下来是耐温锡锅和精美瓷锅。 此外,人们还普遍使用有盖杯子泡茶。 一是可以用来单独饮用,二来在礼仪上可以用来给客人奉茶。

茶具瓷器_瓷器茶具品牌前十名_瓷器茶具分为哪几种

明代大宾“大宾如意壶”

清代陶瓷茶具的生产以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最为繁盛。 产品特别精致华丽,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清代名窑除景德镇、宜兴外,还有石湾、德化、博山等地。 到了清末,湖南醴陵瓷业一鸣惊人,成为后起之秀。 整个清代,陶瓷茶有“景德镇瓷胜于陶”的说法,意思是瓷茶具最早产于景德镇,而宜兴紫砂茶具最受欢迎。 清代的陶瓷生产技术在明代的基础上有很多创新。 康熙时期,景德镇的瓷器主要生产五彩瓷器,还创造了珐琅和彩粉两种新的釉上彩。 宜兴紫砂壶以其自然特色而闻名,已达到造型艺术的最高水平。 当时有赞誉称其为“天下第一茶具”。

宜兴紫砂壶自问世以来,大多在风格和风格上崇尚简约,金沙寺和尚、贡春制作的各类紫砂壶亦是如此。 明朝万历年间,涌现出许多名壶名家,各具风格。 俗话说:“大宾法典重,钟美轩寻鲤;钟方骨坚秀,郑淳民良正;王用美研;清用简……”(吴美鼎《阳羡茶壶赋》)。各家面相各异。明末清初,壶艺风格日益趋于精致、精致,以陈六如为代表、陈正明、徐慈敬、冷隐、王友兰以及杰出的陈明远,但也有闵路生、陈和之、沈之彻、向步山、华凤祥等人,风格高古,古朴兼备。明清紫砂壶不仅款式多样,而且造型、大小也多种多样。明代时期,盛行大壶。 万历以后,壶的形状逐渐缩小。 当时大彬早期专门仿制春祭,多制作大罐。 游历楼东,见名士后,改小壶。 此后,徐友全家族进一步朝这个方向发展,从“足繁”转向“立体扁平”。 明末清初,陈子琪、惠梦辰等都是“小锅精”、“各善胜局”的名将。 壶形由大变小,不得不承认这是由士大夫饮茶口味和习惯的变化所决定的。

紫砂壶雕刻字画始于明末,盛于清嘉庆年间以后。 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装饰。 其代表人物是陈曼胜。 太平天国时期,釉彩绘画的技法也被紫砂壶吸收,为紫砂壶增添了不少光彩。

现代紫砂壶的款式、风格更是多种多样,绚丽多彩,创新造型层出不穷。 造型可分为几何形、自然棱形器、卧式壶、茶器等。近代著名制壶师以顾景洲、姜蓉为代表,还有朱可辛、王引春、吴云根、裴世民等。任干亭. 他们的技能是多方面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 顾景舟技艺全面,喜欢制作素式(几何形状)茶壶。 朱可心、蒋蓉也擅长制作花茶壶(自然造型)。 王银春、吴云根主要使用棱纹茶壶。 裴世民除了擅长制壶,还以制作小花果片而闻名。 任干亭是著名陶瓷雕刻装饰艺术家,能绘画、能双手雕刻。 上述各家各有所长,新一代制壶大师百花齐放,竞相推陈出新,不断推动制壶艺术向前发展。

紫砂壶的色彩多样是其他陶瓷无法比拟的另一个特点。 其具有“紫而不俏、红而不萎、绿而不嫩、黄而不娇、灰而不暗、黑而不墨”的淡雅色泽,这也是其深受爱好者和喜爱的原因之一。收藏家。 。

真正优秀的紫砂壶,不仅在造型、纹饰、色彩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还具有泡茶不失味、储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酸败的能力。 使用的时间越长,茶壶的颜色就越光亮、淡雅。 泡出的茶还具有更加醇厚、更加香的特殊效果。

现在,中国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素有瓷都)、江苏宜兴(素有陶都)、湖南醴陵、河北唐山、邯郸,广东石湾、枫溪,山东淄博等。 、浙江温州、辽宁海城、四川荣昌等地。 茶具的产量、规模和发展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