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人精通茶道,在饮茶、品茶的工具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创造出了茶的另一面灵魂——茶器。
这种原本简单的日常用具,很快被赋予了诸多内涵,并迅速与陶瓷、紫砂、青铜、竹木等材质和工艺相结合,上升到超越实用性的艺术高度,成为举国上下的宠儿,其形式令人眼花缭乱,流派蔚为壮观,意义非凡。
茶具按制作材质及来源不同,可分为泥质茶具、釉瓷茶具、金属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具、釉玻璃茶具、玉石茶具、布艺茶具、其他材质茶具九大类。
面对如此种类繁多、造型各异、花样繁多的茶具,如何选择,取决于不同地方的饮茶风俗习惯、饮茶者的审美情趣以及茶的种类和环境。喝茶是享受时光,品器是品人生。好水好器,才能品出好茶。让我们跟随本栏目,细细品鉴九种茶具的前世今生。
1. 泥土:如铁、如石、如玉、如金
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陶器,最初的陶器器皿是粗糙的陶器,其次是比较坚实的硬质陶器,最后是表面施釉的釉陶。
陶器的出现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农业发展起来后,先民们开始在一定区域定居,生活比较稳定,对水的需求增加,也刺激了对盛水容器的需求。
新石器时代,中国黄河流域陶器的烧成温度为800℃-1000℃,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比较高的。河姆渡遗址考古项目就发现了10多万件陶器,说明在7000多年前,陶器的烧成就很普遍了。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已开始出现彩陶,彩绘图案多与生活、劳动有关,如采果、渔猎等,如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栩栩如生的鱼纹、网纹、人头像等。
商代早中期,出现了灰陶、黑陶、白陶等质地较硬的陶器。商代晚期,白陶作为礼器的地位比青铜器要高,白陶的造型和纹饰模仿青铜礼器。西周时期,日用陶器应用广泛,除绳纹外,还有各种几何纹、青铜纹。秦始皇陵以陶俑代替了商周奴隶社会的“人祭”制度,兵马俑作为“陪葬品”随墓陪葬。
黎族制陶
唐宋时期,茶具以瓷器为主,泥制茶具较少见。但唐代泡茶盛行,所需器皿多达24件,其中有些器皿必须以陶器制成,因此陶器的作用不可小觑。
紫砂茶具作为一种新型陶器,起源于宋代,兴于明清,流传至今。其中最好的陶器当属宜兴紫砂茶具。宜兴古代是制陶发达之地,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几何印花硬陶。中国另有三大著名陶窑,即云南建水五彩陶、广西钦州坭兴桂陶、重庆荣昌安福陶,与宜兴紫砂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功春锅
曼盛锅
历代紫砂艺人运用独特的泥土,制成茶具、收藏品、花盆等,透气、泡茶芳香,无与伦比的材质、古朴典雅的造型语言,深得文人骚客的喜爱。
多年的文化积淀,使泥塑艺术融诗歌、文学、书法、绘画、篆刻、雕塑等艺术于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杰作,具有极佳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2. 釉瓷:五彩缤纷的花园
我国最早的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陶瓷具有洁净、耐高温等特点,也因为产量大、供应充足而受到大众的喜爱,而且在保证功能性的同时,还承载着丰富的审美功能。存世至今的茶具,大多都是由陶瓷材质制成的。因此,陶瓷茶具可以说是品茶过程中最重要的器皿。
陶器与瓷器除了烧成温度不同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釉”的出现,釉在器皿表面形成一层不透水的保护层,大大提高了器皿的实用性。
我国最早的釉料是“石灰釉”,考古学家发现,商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常常有一层薄薄的灰黄色或绿黄色釉,这种釉是由草木灰、石灰石和粘土矿物组成,并含有不同比例的铁元素,这就是最早的釉料。
石灰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氧化硅、氧化铝等。钙、钾、钠等氧化物是助熔剂,在高温下使釉的熔点降低,形成流动性,在火焰中形成石灰釉。釉瓷器就是这样诞生的。
商代中期,在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基础上出现了原始青瓷,并逐渐在饮食用具中代替了陶器。
战国时期,浙江、江苏、江西一带所产的原始青瓷胎体呈灰白色,胎体的制作由原来的卷胎法改为轮制法,轮抛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圈圈的纹路。但这一时期的原始青瓷上釉技术尚不成熟,这些原始瓷器的釉色往往呈黄绿色,釉层不均匀,有堆积现象,容易剥落,烧成后有轻微的裂纹。
至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江苏宜兴等地的工匠,在漫长的制瓷过程中,不断选择烧制瓷器的原料,对泥料的炼制、器皿的成型方法、窑室的设计等方面不断改进,终于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战国青瓷带柄鼎
魏晋南北朝是浙江越窑青瓷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茶与瓷器终于在时代的需要下进行了历史性的相遇。
到了唐代,陶瓷业已发展迅速,隋唐时期的瓷器茶具,以南方的越窑青瓷、北方的杏窑白瓷为代表,正如陆羽所言,越瓷如玉冰,杏瓷如银雪。
宋代被普遍认为是我国陶瓷发展的巅峰时期,当时窑口遍布全国,茶具数量惊人,其中汝窑、定窑、官窑、哥窑、钧窑这五大名窑更是让我国工艺美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五代瓷器秘色莲花碗托
宋 汝窑莲花形暖碗
明清时期,我国瓷器生产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这一时期宫廷御窑厂设在景德镇龙珠阁,御窑厂由明清陶瓷监工严格管理,经过几代窑工的探索,终于烧出了甜白瓷、斗彩、五彩等创新品种。
明代在仿制宋代定窑、汝窑、官窑、哥窑方面也取得了成功。明代成化斗彩器胎质更细腻纯净,釉色浓郁,器型多为小巧玲珑,故有“成化无大器”之说。此外,明代创制的青花瓷也可视为该时代的代表性创新产物。
人们一般以明清两代的茶具为一个单位来描述,因为散茶的饮法在明代就已定型,并一直延续至今,所以茶具并没有像唐宋时期那样发生大的变化,基本还是明代的散茶冲泡器具。
明曾化款青花葵峰纹碗
明代瓷器斗彩鸡缸杯
清代瓷器粉彩镂空山水诗句壶
清代 铜胎珐琅彩菊花纹执壶
综上所述,釉瓷茶具贯穿了整个品茶历史,在人类饮茶史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它都能够跟随变革的步伐,成为茶具革命的先锋。
从泡茶用的茶壶、茶搅、茶碗,到泡茶用的茶杯、茶瓶,再到泡茶用的茶壶、茶杯、茶盏,均以瓷器茶具为先锋,成功进行了转型升级。
纵观历代釉瓷茶具,其种类和纹饰琳琅满目、多种多样,从唐代的青花、唐三彩、长沙窑的釉下彩,到宋元的青瓷、黑釉杯、窑变、白瓷,再到明代的青花瓷,以及清代的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可谓是春天百花齐放的花园。
3.金属:人类世界里,金为最,银、铁为最。
所谓金属茶具,就是用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成的茶具。
大量出土文物和文献证明,早在商周时期,青铜器就在我国广泛使用。我们的祖先用青铜制作盘、盆、壶、罐等盛放食物的器皿,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礼器。青铜器演变为茶具,也是自然而然的进程。
南北朝时期,我国已有金银器物的记载。隋唐时期,金银器物的制作达到顶峰,金银茶具应运而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鎏金茶具便可证实这一点。这套茶具是唐僖宗祭祀佛祖的祭品,无疑是金属茶具中的佼佼者。
虽然金银茶具有着如此高的地位,但《茶经》中的“四器”却说:“炉,以铜、铁为之。”又说:“壶,以生铁为之。”可见当时唐代的饮茶习俗,仍以铜、铁为常用茶具。
唐代金银丝笼
元明以后,随着茶种的革新、饮茶方式的变化,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包括银器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衰落。人们曾一度认为用锡、铁、铅等金属制成的茶具来煮水泡茶,会破坏茶味,所以很少使用。
不过,如今金属制的茶器,如锡瓶、锡罐等,仍然普遍流行,近年又恢复用铁壶煮水的习俗,颇受当代茶友的欢迎。
清代银雕竹制茶壶
清 锡包椰壳雕楼阁花鸟纹提柄壶
现代西藏奶茶壶
现代铁壶
4. 漆器:色泽奇异,风格独特,光彩夺目
生漆又称“土漆”、“国漆”或“大漆”。它原是一种乳白色的纯天然液体涂料,从漆树上割下后暴露在空气中,逐渐变成褐色,经数小时后其表面干燥硬化,形成漆膜,经加工后即成为油漆。不易氧化,耐酸、耐醇、耐高温。用生漆涂在器物表面而制成的日用器皿、工艺品,称为漆器。
距今7000多年历史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红漆木圈足碗”,是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漆器发展的开端。
新石器时代 红漆木圈足碗
漆器的胎体通常有木胎和空胎两种形式。木胎漆器由木材制成,空胎则用泥土、石膏等制成,以大漆为黏合剂。用苎麻布或丝绸布将坯料层层裱合,阴干后除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涂釉、打磨等多道工序制成胎体。
从古至今,漆器制作技艺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是红雕,还有犀牛角雕、犀皮雕、螺钿雕、金嵌雕、金描雕、镂空胎雕等。
生漆的物理性质具有黏附、装饰、保护等特性,一旦与日常生活中的茶具融为一体,就将茶具的亲和力与美感融为一体,再与人类的审美经验与情感相结合,生产出来的漆茶具便具备了茶文化的特性,创造出漆文化的又一门类。漆器茶具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茶具家族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明代 红漆四季花卉纹杯托
明代 犀雕云纹茶杯托
清代宜兴窑黑漆紫砂描金菊花壶
当今中国,比较著名的漆器茶具有北京雕漆茶具、抚州镂空茶具、江西鄱阳等地产的镂空漆器等,它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且轻巧美观、色泽鲜艳、耐热耐酸,这类茶具更加凸显了艺术品的审美功能。
5. 竹子和木材:没有竹子,生活就离不开竹子
竹木茶具是中国茶具史上不可忽视、不可忽视的重要门类。自茶具诞生以来,竹子就与之紧密结合,成为中国饮茶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和文化符号。现存的竹制茶具文物主要有竹刻、竹编和竹根雕等。
唐代以前,最常见的竹制饮具是作为水烟筒使用,那时还不能称为竹制茶具。
入唐以后,由于制茶工序复杂,所用茶具种类繁多,竹子易得,因而被广泛用于制作茶具,但一般作为辅助茶具使用。陆羽《茶经》“四器”中,竹制茶具有竹篓、筐、夹、篓、簸箕、笺等。此外,《茶经》“二器”中提到的唐代茶叶加工制作工具,也多为竹制,往往兼具农具和茶具的功能。
篮子(茶篮)
宋元时期,饮茶、竞茶之风盛行于中国,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与唐代相比,当时的茶具相对简单易得,磨碎的茶末、茶壶、茶杯、茶筅便可泡茶,其中茶筅是茶具中的创新之物。
在宋代,茶拂对于浓郁茶汤的形成必不可少。宋代茶拂源于唐代搅拌茶汤所用的竹子,后来逐渐演变为用竹节制成竹丝,再制成更为精致的茶拂。
到了明代,由于散茶的兴起、饼茶的衰落,饮茶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竹制茶具的使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例如宋代著名的竹制茶拂就退出了茶具之列,而用来煮水的竹炉和放置茶具的各种茶具则成为主角,占据了中心位置。
明代高濂《处世八记·饮食记》的“茶泉论”中,提到了明代用竹子制作的六种茶具:风炉、竹篮、竹扇叶、竹拂、茶包、茶匙。
清代以来,竹制茶具产量大幅度增加,这与竹工艺品的技术含量大大提高有关。竹子经过劈、开、揉、整平等多道工序加工后,制成细如发丝的竹条,再经焙烘染色,根据茶具内筒的形状大小进行编织、镶嵌,使其成为一个整体。
茶筅
竹茶炉
当代竹制茶道套装
6、琉璃、玻璃:形似玉石,晶莹剔透,色彩绚丽多彩。
玻璃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出土的玻璃制品距今约2500年。
它是由富含石英砂、硼砂、硼酸、重晶石、碳酸钡、石灰石、长石、纯碱等无机矿物的矿石经高温烧结而成的物质,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等氧化物,专家称之为“硅酸盐”。
至于琉璃,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玻璃,琉璃的原料是各种颜色的人造晶体,经过1000℃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所以琉璃制品往往是经过工艺加工而成的。
这两种材质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比如材质透明度的不同,让原本模糊不清的茶汤和茶叶变得透明,变成了美味可口的茶宴;比如其造型因特殊的加工而具有的可塑性,让茶具艺术在审美上更加自由和创新;它们还与茶互不相溶,让茶与器皿不互相渗透,保持更纯粹的个性。
同时,它们又很脆弱,容易传导热量,因此,它们光芒四射的美丽,却又呈现出一种小心翼翼的短暂感。
唐代琉璃素黄茶碗连托盘
元代 玻璃莲花托
清代蓝玻璃碗
虽然我国自唐代便已有琉璃、玻璃茶具,但真正盛行则是在明代散茶出现之后,时至今日,它们已成为最受民众喜爱的茶具之一。
其中,琉璃越来越多地被用作艺术品、建筑材料,而玻璃则随着饮茶内容的急剧变化,成为泡茶鸡尾酒必备的专用器皿,并日益成为大众在茶具中的首选,撑起了茶具领域的小半壁江山。
美容杯
现代玻璃正义杯
7. 玉石:温润有光泽
中国先民认为玉可以避邪,古代圣贤则认为玉是君子的象征,如《诗经·小容》中关于玉的记载是“吾思君子,温如玉”,意思是君子用玉来象征高尚的德行。《礼记·玉藻》中记载:“君子无故不脱玉,君子以玉比德行。”
唐代时,玉茶具极为少见,但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玉茶具中也开始出现一些佛教的元素和内容。
但这类茶具的审美需求远远大于其实际使用功能的需求,因为茶具不可避免地要与火或高温打交道,中国有句俗语叫“玉石同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玉确实容易被火烧坏。
明清时期,玉制茶具盛行,广泛流行。当时玉料来源充足而稳定,除满足宫廷需要外,全国各地富商巨贾掀起玉器收藏热潮,玉器开始进入民间。由于玉料、加工工艺的差异,明清时期的玉器造型多样,风格多样,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
明代蓝玉竹节式执壶
清 芙蓉石素面盖碗
清代 玉金镶嵌宝石碗
8. 面料:茶具配件
织物是指用细长材料通过交叉、缠结、连接、编织而成的扁平或柔软的织物。中国古代的织物以丝织物为主,有绫、缎、纱、绸、锦等品种。丝绸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直至与茶叶相结合。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丝绸、陶瓷、茶叶是丝绸之路上不可缺少的贸易商品,而用织物制成的茶具也成为茶具的一大类。柔软、透气的纺织品虽然不能直接作为茶汤的容器,但却可以成为重要的辅助用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立体世界。
唐代是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丝绸是当时最大的贸易商品。由于丝绸的特性不同,制茶所需的器皿中就用到了丝绸。唐代有“方孔谓之纱,椒孔谓之筛”的说法。这些纱和筛子,由于孔形不同,在制茶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陆羽在《茶经》中列举了五种用织物制成的茶具,包括簸箕、巾、筛、笊、“十箕”等。
到了南宋,临安已能生产丝、绫、纱、锦、缎、纱等20余种丝织品,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在此基础上的布艺茶具,在继承前朝传统、制茶技艺普及的基础上,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如南宋《茶具图赞》中所列举的罗枢密、丝织坊、宗从仕等。
洛河
参谋部
清代,江南丝织业延续明代的繁荣。康熙帝在《桑赋序》中写道:“我巡视浙西,处处长桑。天下丝供尽在东南,养蚕之盛,唯此一地。”清朝宫廷在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设立三个织造机构,为皇宫制作丝绸、缎子、衣物,直属清宫总管内务府管辖,又被称为“江南三织”。这些经济背景为当时的纺织茶具奠定了最好的物质基础。
尽管如此,由于材质的特性,布艺茶具的主要功能依然是辅助、清洁,延续了唐宋时期的主要功能。
清代绣花茶壶套装
布艺茶具的发展史,大体上就是一部辅助茶具的发展史。正式的布艺茶具始于唐代,柔软的布艺用于洗涤、擦拭、包裹,逐渐延伸到席子、茶巾、茶布衣、茶桌旗、茶暖、坐垫、茶帘、茶布艺等。到现在,其功能已延伸到茶衣、茶空间布置、茶布艺的创意制作等。
敬茶礼仪
9. 其他类别:突破想象力的限制
随着品茶历史的不断推移,茶具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很多人们认为绝对不能作为茶具的材料,如今都进入了器皿领域,如骨质、角质、象牙茶具,葫芦茶具,电动茶具,运用数控技术的茶具等。
明代象牙玉兰杯
清象牙茶
清代犀角松鼠葡萄杯
清代葫芦碗
梳理这些茶具,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对生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即便有了陶瓷、金属、玻璃、玉器、竹木、漆器、布帛等,人们还在寻找其他材质,在牙齿、角、骨等零碎材料上探索和拓展审美境界。
其实,用其他材质制作的茶具,最根本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为了饮用,而是为了精神层面和审美层面的追求。当视野已经足够开阔,茶具的产业革命也已开始。电动茶具的研发和使用,无疑是人们泡茶、品茶效率的一次革命。而当电动茶具全面普及,茶具领域的大数据革命又将开始。
陶瓷电茶壶
电陶瓷茶炉
革命在茶道上带来的简单性和便利性和饮酒的休闲吸引力可能会使某些人构成悖论。有些人认为,最经典的茶具必须是手工制作的,而茶点的整洁,便利性,生态和安全性是在大数据中的价值和美观。因此,起伏不定,其出色,独创性和创造力是普遍的共识。
*摘自2020年6月号的智格艺术和手工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