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代表性的茶具主要有炉、杯、壶等,还有一些其他相关的茶具。这些茶具在茶书、诗词、茶画、小说、戏曲中都有大量相关的记载和描述。在茶书中,明代茶具的材质主要是铜、陶、竹。其造型主要有鼎式和炉式两大类。炉内的燃料一般主张使用木炭。在明代诗词中,作为茶具的“鼎”多指生火的炉子,但有时也指放在炉上的水锅。明代诗词中的茶具按材质可分为铜炉、陶炉、地炉、石炉、竹炉、柴炉、铁炉等。炉内最常见的燃料有松木、竹子、笋叶、枯叶等,这些燃料的共同特点是易燃,火力猛,符合活火的要求。 从明代诗词来看,似乎炉中不流行炭火,反而颇流行茶烟,并认为是一种很美的意境。
在中国古代茶书中,茶杯以唐代青瓷、宋代黑瓷、明代白瓷为主。这与饮茶方式的变化有关,明代饮茶的主流方式由唐代的冲泡法、宋代的泡茶法演变为冲泡法。唐宋时期流行的饼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散茶开始流行。在明代的茶书中,茶杯是最典型的茶具,一般很注重饮茶时茶杯的清洁。从中国古代茶诗看,瓷器是茶杯的主流,明代亦是如此。中国古代陶瓷有崇玉的倾向,所以茶诗中的茶杯常被称为玉杯、玉盅。明代诗中用玉来描述茶杯的例子很多。 唐代茶诗中最受赞赏的茶杯是越窑青瓷,宋代茶诗中以建窑为代表的黑瓷最受青睐,明代茶诗中则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的白瓷最为流行。由于明代茶杯为白色,所以明代茶诗中常用雪色来形容瓷杯的颜色,有时也用白玉来形容茶杯。
明代茶诗中,焚香与泡茶同时出现的场景较多,香炉作为熏香器具,茶碗作为茶具甚至结合成固定的词语搭配。明代茶诗中,茶与酒事件经常同时出现。茶具与酒具最常见的搭配是“茶碗”与“酒杯”。明清时期有一些记录、评论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涉及明代茶画中的茶杯。此外,明代还有一些咏茶画的诗句,或直接题写在茶画上。茶杯是大量明代茶画中非常重要、最核心的茶具。明代小说中涉及茶杯的内容非常多,通过茶杯推动剧情的发展。明代小说中茶杯的主流是瓷器。 瓷质茶杯多为白瓷,也有青瓷,此外还有漆器茶杯、玉器茶杯等,明代戏曲中也经常出现茶杯。
明代茶壶与唐宋水煮器关系颇深,是由水煮器逐渐演变而来,到了明末,茶壶的功能已完全脱离水煮器,与水煮器并列。茶壶在明末开始流行和普及,成为最核心的茶具之一。在明代茶书中,水煮器的材质有金、银、瓷、石、铜、铁、锡和陶器等。不同的茶书对水煮器最适合饮茶有不同的看法。明代茶书一般认为水煮器宜小不宜大,因为小的容易沸腾,方便及时冲泡。煮水有一定的技巧,多数人认为不宜过熟或过熟,但也有观点认为水要纯净。 明代茶书中的壶的材质有陶器、瓷器、金、银、锡、铜等,不同的茶书对壶的优劣有不同的看法,但宜兴紫砂壶在茶书中一直颇受推崇。宜兴紫砂壶在明清时期享有盛誉,至少有三本关于茶的书,即明代周高启的《阳羡明湖丛书》、清代吴谦的《阳羡名陶录》和吴谦的《续阳羡名陶录》。最受推崇的紫砂壶大师是恭淳和时大彬。明代诗文中称水壶为当、瓶、鼎,水壶的材质有银、铜、陶、瓷、石。
明代诗文中对水锅的水声有丰富的描写,常以车声、松涛声、涛声、蝉鸣声、雨声、笙乐声等来形容。明代有一些关于茶壶的诗文,明诗中唱的壶主要是宜兴紫砂壶。明代一些关于茶画的诗文或直接写在茶画上的诗文中提到了水锅,有的提到了壶。在茶活动中,水锅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水锅在明代茶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往往处于比较突出的位置。壶在明代茶画中出现的频率远不及各种水锅。水锅在明代小说中大量出现,水锅常被称为壶、釜、壶、瓶、罐等,从明代小说来看,这些水锅不仅仅是用来烧水的,有时还直接用来煮茶。茶壶也是明代小说中很常见的茶具。 由于壶的盛行,饮茶也多以壶为器,其材质主要有银、铜、瓷、紫砂等,明代戏曲中也有涉及水壶、茶壶的内容。
中国古代最核心的茶具是炉、杯、壶,但还有大量的其他茶具。所有茶具可分为储茶用具、烧火用具、煮茶用具、焙茶和磨茶用具、盛水和取水用具、饮茶用具、容器和陈列用具、清洁用具。
明代茶书中的茶器一般为陶瓷器,锡器也已出现。用作茶器的陶瓷器称为罐、壶、瓮、瓶。明代茶书中的生火器具除灶外,还有煮筒、炭篓、火篓、扇子等。除水锅外,明代茶书中未见其他器具。明代茶书中的炒茶、磨茶器具,仅见于明初朱权《茶书》,为茶碾、茶筛。明代茶书中的盛水器具有瓶、罐、罐、瓮等陶瓷器具,取水器多为葫芦。明代茶书中的饮茶器具除杯、壶外,还有重要的茶匙,用来舀取茶果。 明代茶书中的容器和陈列用具有瓠、茶架、器皿等。此外,明代茶书中还出现了一些用来清洗水、茶等茶具的清洁用具,尤其是用来洗茶的茶洗。明代诗文中的茶具主要有茶笼、茶瓶等,除了竹叶外,还用丝绸包裹、封住茶叶。明代诗文中最常见的磨茶用具是茶臼,也有茶磨。明代诗文中盛水的器具称为瓮、瓶、壶,取水的器具称为瓢、“瓢”。明代诗文中的饮茶用具除了杯、壶外,还出现了盘,盘是用来支撑茶杯的饮茶用具。明代诗文中最重要的清洁用具是茶洗。 除炉、杯、壶外,其他各类茶具在明代茶画中大量出现,为现代人研究明代茶具提供了直观的形象。明代小说中的茶具可分为盒、袋、瓶三类,盛水器以瓮、罐为主。饮茶器除杯、壶外,还有茶盘、茶托、茶匙、茶碟等。容器陈设则有盛放茶叶、果品、糕点等物品的茶盒和放置各种茶具的茶架。
明代,儒家思想充分渗透到茶具的制作和设计中,主要体现在茶具的纹饰、造型、铭文等方面。明代茶具上的许多纹饰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和意义,这些纹饰主要有莲、菊、兰、梅、松、竹等,动物主要有龙、凤、鸡、鸳鸯等。儒家有浓厚的尊玉观念,赋予玉以各种道德理想,对包括明代在内的古代茶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茶具有趋玉之风,典型地体现在茶炉、茶壶、茶杯上,如竹炉美称玉,茶壶称为“玉壶”、“玉壶”、“玉瓶”,茶杯称为“玉杯”、“玉碗”。
明代佛教盛行,茶具的设计制作也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纹饰、造型和铭文上。在纹饰方面,体现佛教理念的明代茶具纹饰主要有莲花、狮子、鱼、八吉祥,以及梵文、藏文等。明代僧人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茶具的制作,这是佛教对明代茶具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明代中后期兴起的宜兴紫砂壶,与佛教有很大的关系,最初是由僧人创制的。饮茶可以提神醒脑,消除烦恼忧虑,对僧人的修行十分有益。明代僧人普遍爱茶,喜欢用茶具来饮茶。茶可以让人心静神怡,消除烦恼,而佛教禅宗也要求人心静气,所以两者是相通的。茶与禅是一体的,就是通过饮茶来领悟佛理、领悟禅意。饮茶离不开茶具。 在明代等古代中国,茶具在茶道与禅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地方宗教,道教在明代也十分盛行,对茶具的制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纹饰、造型和铭文方面。在纹饰方面,明代茶具中体现道教观念的主要纹饰有八卦、仙人、婴戏、蟠桃、灵芝、葫芦、鹤、羊、“寿”字等。在造型方面,很多明代茶具深刻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常常模仿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模样。明代茶具上的铭文如“瑶台月下相会”、“茶梦庵”、“檀”等也体现了深刻的道教思想。
受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明代文人喜欢在山川自然环境中,用茶具泡茶饮茶。在中国古代,茶具是隐士隐逸生活的重要象征,茶具与道家的隐逸思想相结合,明代文献中关于隐士和茶具的内容很多。在中国古代,“渔翁”是隐逸的象征,明代一些文人模仿唐代陆龟蒙,扮作渔翁,将笔床、茶具、渔具存放在船中,在水上航行,以表现其自由隐逸的情趣。受道家长生不老思想的影响,明代一些诗文把茶具比喻为道家的炼丹鼎,把用茶具泡出的茶看作是可以长生不老甚至升天的灵药。
《香醇茶具:明代茶具与明代社会》
蔡定一
国际标准书号:9787520348102
2019.07
中国饮茶的历史:
唐代茶史研究
宋代茶与社会生活
茶香四溢:明代茶书研究
明清时期的中国茶文化
文人与茶
中国人日常生活:茶文化
策划: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