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茶林古文化景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5届会议上获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个世界遗产,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的种植、生产、酿造和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中,茶文化逐渐走向海外,海外华人在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
归国华侨在百年茶园的烙印
在中国许多地区,都有华侨建、归侨兴业的百年茶厂,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东莞镇的北京华侨茶厂就是其中之一。
1911年,马来西亚华侨闫慕文亲自投资3万银元在北建山开垦农场,1917年,马来西亚侨华人李惠芳等23人共同投资2万银元在湖香山种茶。1958年公私合营后,北建山、虎乡山、仙溪农场合并,福建省国营永春北通侨茶厂正式成立。
这
东莞镇茶史馆里挂着的北京侨茶厂老照片,再现了当年车间的繁华景象。孙宏 摄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千名归国华侨的接纳和安置,北通的华侨茶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茶厂加工生产的“闽南水仙”和“永春佛手”茶叶品质优良,畅销国内港澳台,以及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成为福建省四大乌龙茶出口工厂之一。
东莞镇高级农艺师、原北京华侨茶厂副厂长尤俊杰介绍,1985年前后是茶厂的鼎盛时期,当时有1000多名女工采茶,年产值达到3万公担,即300万斤。
昔日的繁华,为北京侨茶厂留下了10多座风格各异的厂房,包括闽南传统技艺、南洋石砖风格等,每一座都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满足茶厂的需求;走进茶叶烘焙车间,还可以看到当时极其先进的真空管道和生产设备,确保这里生产的每一杯茶都是安全健康的。
目前,东莞镇计划组织申报工业遗产,闽南水仙茶生产技艺也在准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通侨茶厂自成立以来,已完整地保留了多座建筑。孙宏 摄
从贫瘠的山脉到茶园
在广东英德红茶的发展中,华侨茶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德市迎红镇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营洪镇位于营德市中心,前身为营洪侨农场,始建于1951年,是广东省归侨人数最多的乡镇,也是国有土地面积最大的侨乡镇,是华侨的故乡特色浓厚。在
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3,000多名越南归国华侨居住在营洪镇,占当地人口的76%。它是该国最大的华侨农场,也是越南归国华侨在该国的重要定居点。在瀛红镇,许多归国华侨和他们的亲人的生活都与茶有关。
许多归国华侨在集体中积累了一定的茶园和茶叶生产经验,以及茶园茶叶种植和茶叶生产方面的专业技术培训,掌握了从种植到深加工的一些经验和技术。之后,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制茶企业来发展生产,这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条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从昔日荒山峻岭,到如今随处可见的茶园,老归侨和他们的二代、三代,依旧在茶产业中辛勤耕耘。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将昔日的华侨农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华侨乐园。
资料图:景迈山的一位茶人用传统手法泡茶。
海外华人品牌茶叶为海外华人致富铺平道路
富湖茶是继承茶叶历史传统,结合现代茶技术和发展理念,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通过独特的加工工艺精制而成的高档优质茶叶。
茶叶产自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国有富湖侨农茶厂,产地位于广西贵中大庙山南麓,保持着原始森林的状态,山高茂密,植被茂盛,山峦叠嶂绿, 云雾缭绕,地形超自然,前山有一条隐龙,后山如虎蹲,中间的茶树诞生,一年四季被清澈甘甜的泉水滋润。
据史料记载,明代著名游家徐霞客曾路过这里,喝完福湖茶后感叹道:“龙形虎,凤巢在其中,真神也在其中。”
如今,这种华侨牌茶叶远销海外,见证了归侨生活的繁荣,增加了归侨工人的收入,为农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来源:中国侨网(ID:qiaowangzhonguo)综合自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