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叶落菩提:茶禅文化探幽——超越“禅茶一味”的境界》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从时间先后而言,我国的茶文化起源要远早于佛教的传入。然而当佛教传入之后,最早是在土大夫阶层传播,这些当时的知识分子很快发现佛教和儒家、黄老之道等本土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佛教的本土化改造,就是将佛教与本土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或者说是以佛家语来阐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等精神。我国茶文化原本就是这种传统文化精神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茶文化的佛教化,由此产生。
茶和佛教最初的结缘始于何时,学术界有不同的结论,通常认为始于晋代。这可能是指茶道的最终形成而言。实际上自佛教传入我国之始,就与茶有了不解之缘。茶叶于佛门中最初的作用,对动辄失眠的现代人而言,会觉得不可思议——茶叶最初是用来驱赶“睡魔”的。当佛门僧人长时间打坐参禅或念诵、抄写经文,困倦之际,饮茶能提神,克服睡意。
另一方面,最先传入我国的是小乘佛教,小乘佛教遵循过午不食的戒规。过午不食,指过了中午以后不能吃能形成沉淀物的食物。而对不产生沉淀物的流食,如蜂蜜、茶汁等并不限制。为了补足午后的营养,茶汁可以算是最佳选择。由此可见,茶叶对于佛教的重要性,一是提神,二是补充营养。这种重要性,使饮茶成了“和尚家风”。至于种植茶叶和寺院经济的关系,不属于文化范畴,从略。
人们常以“禅茶一味”来形容茶和佛教的渊源。此处的禅,多指禅宗、禅机、禅理。不是说其他教派不注重饮茶,而在于禅宗追求顿悟,以机缘求得瞬间开悟。这与茶叶在水中随时随刻发生形态变化,以及每一泡茶汤滋味各不相同颇有“灵魂深处的相遇”。
禅宗不光以茶来悟道,任何事物均可。有一桩禅宗公案,说是师父看见弟子不小心洒了一粒米在地上,就对弟子说:米!弟子见地上就只有一粒米,很不以为然,就说只有一粒嘛。师父又对弟子说:哪一粒米不是施主供养的?弟子想了想,说:那这一粒米是从哪里来的?师父听后不再言语。
弟子以为驳倒了师父,很有些暗暗得意。殊不知他失去了一次开悟的机会,最后滑向了“辩解”,这才是师傅不再言语的原因。
茶道,最初可以说是一项佛事活动,和香道、花道并称“佛门三道”,有着特定的仪轨程序。后来这三道均逐步脱离佛事活动,独立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但在佛门之中,仍保留有较为完整的花道和香道,这是由于香和花作为佛前七供,至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佛门香道和花道用于礼佛、敬佛。和世间独立发展成一门艺术的香道、花道有所不同——世间的花道、香道增添了许多世俗内容,但骨子里仍保留着深厚的佛家底蕴。而茶道,就我国而言,在佛门中已无完整的仪式,但在日本,茶道正是由日本禅宗创立,并成为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日本禅师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村田珠光两度出家,第一次由于怠慢了寺役,被赶出奈良称名寺,后来仰慕一休禅师的名声,村田珠光再次出家,进入京都大德寺跟随一休禅师。一休禅师就是著名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一休的原型。村田珠光最初和茶结缘,正是由于嗜睡,而茶叶能驱赶“睡魔”。后来他又阅读了许多汉文典籍有关茶的著作,对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村田珠光最终之所以能悟出“禅茶一味”,成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和成都昭觉寺的圆悟大师有关。
圆悟,又称圆悟克勤,生活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是当时的著名高僧,“圆悟”是宋高宗所赐法号。禅师十八岁受戒于成都昭觉寺,后云游四海,拜谒各地高僧。后两度出入昭觉寺住持,最后圆寂于昭觉寺。由于日本禅宗二十四派中的二十派均出自其圆悟克勤(属临济宗杨歧系),所以昭觉寺被日本禅宗视为祖庭之一。当时禅宗有“印可状”一说。印可状通俗来讲指师父认可弟子,认定弟子为法嗣的说明书。圆悟禅师写给弟子虎丘绍隆禅师的印可状最终被一休禅师所得,一休禅师在临终之际,将印可状传于了村田珠光。
圆悟禅师的这份印可状,内容讲述了禅最初由“拈花一笑”而缘起,从印度传入中土,并至当时(我国宋代)演变为各派经过。并着重阐述了禅的精神。村田珠光正是从这幅印可状中悟出:
原来饮茶并不只是为了健康,更不是为了考究形式,而是因为过程中参入了悟禅的妙趣,佛法并无特别之处,它存在于每日的生活之中,对茶人来说,佛法就存在于茶汤之中,别无它求。这就是“禅茶一味”的境界。
村田珠光“茶禅一味”以及“和敬清寂”思想,对茶道鼻祖即日本茶圣千利休的影响巨大。所以日本茶道从创立伊始,就以悟禅为精神内涵。由于印可状对日本茶道的作用,日本茶道形成了在饮茶之前,先观瞻高僧墨宝的仪式。
吃茶,在有宋一代确然是“吃”,而非喝茶。
在宋代,很多寺院举办“斗茶”活动。也就是品鉴各种茶叶的优劣。斗茶的方法很独特,是用茶碾将刚采摘的茶叶碾成粉末,然后用沸水冲泡成茶汁供大家品鉴。这种碾茶、吃茶的品茶方式,是日本抹茶的源头。在我国则留下了“吃茶”这一词语。对喜欢收藏的朋友而言,宋代茶碾也是不可多得的茶用具,值得收藏。
这就是吃茶一说的真正含义,那时候的茶,确然是吃而不是喝。
而“吃茶去!”则是禅师们借茶说禅的“口头禅”。如著名的公案:
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僧:“曾到过这里吗?”回答说:“曾到过”,赵州说:“吃茶去”。又问僧,回答说:“不曾到过。”赵州仍说“吃茶去”。
院主听了觉得奇怪,问赵州:“为什么曾到者让吃茶去,不曾到者也让吃茶去?”赵州叫院主,院主答“在”。赵州说:“吃茶去”。
用户评论
感觉很有意思啊,以前只以为“禅茶一味”就是简单的喝茶放空自己,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文化内涵在里面!这篇文章让人想了解更多关于茶和佛门的知识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茶的滋味就像人生的波折,苦涩中带着一丝清香,而佛门则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真谛。文章用“一片树叶”来比喻茶和佛门之间的联系,真是非常巧妙啊!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把禅茶一层层拆解出来,让我对“禅茶一味”有了全新的理解。原来不仅仅是简单的喝茶,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智慧追求!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写得真好,我一直都觉得茶和佛门有一种神秘的联系,文章的分析非常透彻,读完后仿佛看到了茶和佛门的融合之美!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让我十分心动,我从小就喜欢喝茶,但从未想过这些茶叶背后有如此多的文化积淀和精神意义。看来得好好研究一下茶的历史和佛教的教义啦!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文章把“一片树叶”的概念解释得太深了,有点脱离实际生活吧。虽然禅茶一味确实很有意思,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喝杯热茶享受当下感觉才是最重要的啊!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认同文章的观点,茶不仅仅是饮料,它是一种文化、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精神寄托。通过品茶,我们能感受到生活的沉静和内涵。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读完让我有种莫名的平静感,好像回到了佛门的宁静环境里。作者把“禅茶一味”的精髓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对茶和佛门产生无限的好奇心!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倒是觉得文章讲得太玄乎了,感觉只是在吹捧“禅茶一味”而已,并没有真正的解释它的含义。喝茶不就是为了解渴吗?弄那么多文绉的来形容是不是显得太过于矫情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喜欢文章开头一句“一片树叶”,真是妙笔生花!它把茶和佛门的联系点得清清楚楚,让我瞬间就被吸引住了。期待阅读更深入的讲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标题有点哗众取宠吧,茶和佛门确实有关系,但说它只是一片的树叶就过于简单化了。茶和佛教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茶的苦涩可以让人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而佛门的静心能让我们平静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烦恼。文章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禅意风情!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都觉得茶只是单纯的饮料,没想到它还有这么丰富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这篇文章让我对“禅茶一味”有了全新的理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分析的非常透彻,用“一片树叶”来比喻茶和佛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生关系,真是一个好观点!很有启发意义,让我重新认识了茶和佛门的魅力。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作者对自己所讲的内容不太确定,比如说“一片树叶”,到底代表什么?文章里说得比较含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让人产生更多的疑惑。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禅宗的文化和茶艺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来“禅茶一味”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希望以后能够有机会体验一下真正的“禅茶一味”。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文章说的比较抽象,对于没有深入了解佛门文化的读者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前只听过“禅茶一味”,不知道它具体指的是什么,现在看完这篇文章终于明白了!原来茶和佛门之间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让人更加欣赏这种文化之间的交互融合!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