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不只是白牡丹饼,这六个因素决定了一款白茶的涩味,所以不要在意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不只是白牡丹饼,这六个因素决定了一款白茶的涩味,所以不要在意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一直在下雨。
翻翻天气预报,再下两天雨,然后就是一周的好天气。
今天,我用了一个新的盖碗。一个在景德镇画瓷器的朋友送了我一个满是青花的3354盖碗,碗的对面是两朵梅花。
我记得前几天在李易的安娜读过一个著名的名词《一剪梅》。
红藕香,玉在秋日缠绵。轻轻解开罗尚,独自去兰。
谁送云锦书,词雁归来,月满西楼。
花开花落,流水潺潺。一种相思,两处闲情。
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这种情况,只能皱眉,只能介意。
这是她写给远在他乡的丈夫赵明诚的一句情话。
相思之情溢于言表。很难想象“至今思念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李易安也有如此柔情的一面。
另一首歌《一剪梅》是写的,也是村姑陈很喜欢的名句:
一片春愁待酒倒,江面舟摇,帘动楼上。
秋娘渡与太娘桥,风在飘动,雨在飒飒。
你什么时候回家洗你的长袍?银字为盛调,心字为香。
流光轻而易举地把人甩了,把樱桃变成红色,芭蕉变成绿色。
三毛说,霍青桐的外号名不虚传,崔玉黄衬衫,四个字,五颜六色,如画。
村姑陈认为的《一剪梅》色彩、场景、声线柔和,景色优美,更具江南韵味。
读着读着,不禁想起江南烟雨柳巷,飞雪寒梅,还有“风幕之绿,万人之上。”
捧着盖碗,看着手绘的带条纹的梅花枝干,花朵娇嫩柔美,与青花的底色相结合,仿佛寒梅香扑面而来。
叫这个碗盖《一剪梅》。
是纪念我喜欢的两首同名歌曲。
赏花,赏梅。
梅有风韵,梅孤傲,梅清纯。
自羡,不及桃花妖娆。
至于白茶的香味,很美很纯,是白牡丹的。
除了2018年春茶采摘早,春寿梅前几年产于白牡丹,继承了白牡丹的清香。大多数年份,白牡丹的花香都比春寿眉浓郁。
无论初学者还是多年饮茶者,王侯将相还是小卒,都对白牡丹的汤的清新感有所抵触。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如此热爱白牡丹。
喝了会开心,有东西会买。
然而,江湖上关于白牡丹的争议和意外却很多,从未断绝。
就像秦淮河边那些娇艳欲滴的美人,她们的传说在野史中从未停止。
比如昨天,村姑陈新书签售会上,就有一位颇有见地的茶友来请教糕点的问题:
2017年春天的牡丹饼,采摘的标准色也是对的。入水时有花、奶、津液的味道,但舌头明显涩涩的。我不知道为什么。
好问题。白牡丹香清很甜,尤其是白牡丹蛋糕。压完饼,味道越来越熟。为什么有香气有津液感的茶汤会出现明显的涩味?
就像一个美女,身材匀称,皮肤细白,五官漂亮,为什么要虚荣浮夸?
这个美女一定是上辈子受过伤,受过很重的精神伤害,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这个白牡丹蛋糕是一样的。
它的收敛性是由于以下因素。
01、产地
让这款蛋糕在2017年春天的牡丹饼,茶汤冲泡后有涩味的第一个原因是原料的产地。
产地是决定白茶品质的核心因素,没有之一。
村姑陈曾在一位技艺高超的师傅家里喝茶。据说他是老茶厂出来的技术员,出身普通阶层,家境高贵,为人正派。
师傅家在平地,受限于祖辈的居住面积,山里没有茶园。
村姑陈在喝他的茶之前,心里暗暗想,产地不好的缺陷,是可以用技术来弥补的。
然而,当泡沫看起来一流的超级喝醉后,村姑陈终于停止了对产区的怀疑和否定。
那一刻,我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
原来出身家庭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影响很大。
原来产地对一款白茶品质的影响也是决定性的。
一个好的产区,温暖、光照、水分、土壤都与普通产区不同,光照持续时间、紫外线强度、从土壤中吸收的矿物质比例、呼吸的空气新鲜程度、享受的雨水强度、水源质量都完全不同。
然后,生成的茶青质量也不一样。成品茶的品质当然不一样。
鲜度,香味,浓稠程度都不一样。
喝到嘴里一对比,自然就明白了。
不同的原生家庭,能形成不同的性格。
不同的白茶产区,有不同的茶叶风格。
若有谁认为这些不同的产区出产的白茶都是同一个味道,或者味道相近,那么,村姑陈只能遗憾地说,嗨,您还在门外呢。白茶您喝得实在不够多,再努力多喝点,多多对比着。
02、萎凋工艺
白茶的加工制作工艺,在很多不了解白茶的人眼里,乏善可陈。
“白茶,不就是晒晒么?”言毕一脸的不屑。
然而,人总是在很多自以为是的地方,狠狠地打脸。
那些认为白茶晒晒就能喝的人,通常会买到做旧白茶,或者劣质工艺白茶。
因为盲目自信、过于武断,所以栽了。
白茶的工艺,确实简单,简单到只有两道:萎凋和烘干。
然而,看似简单的东西,往往内里有不少乾坤。单单“萎凋”一项,就有分日光萎凋和室内风干萎凋两种。
虽然福鼎的白茶,大多数是日光萎凋,仅少数是室内萎凋,但是,室内萎凋仍然是阴天做白茶极好的一个补充措施。
可以说,日光萎凋是主力,室内萎凋是副攻。
当然,无论是日光萎凋还是室内萎凋,都要讲究技术,讲究技巧,并不是傻傻地像晒衣服晒被子那样,一味贪图阳光猛烈晴好,一味的傻晒,只要有太阳就从早晒到晚。
茶也是有生命的,这样狂晒,是会把娇嫩的白茶茶青晒伤、晒死的。
因而,如果白茶茶青落到了技术不娴熟、不负责任、粗心大意的制茶师手里,那就惨了。
制茶师的没经验加上马虎大意,这批白茶必定是被粗暴对待——傻晒,或者渥堆后再摊晾,让茶青们萎凋的过程很不顺利,水分和应该被水分带走的、多余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大量滞留在茶青叶细胞内。
这种茶青,做成成品茶之后,被沸水一冲泡,自然加倍的释放出苦涩味来。
03、压饼工艺
茶友提问的这块白牡丹饼,之所以茶汤苦涩,跟压饼工艺也有极大的关系。
正常的白茶,萎凋之后烘干,收起来陈化就可以了。
而白茶饼,却并不止步于此。
它还要经历散白茶不会经历的一个步骤:压饼。
压饼的流程,村姑陈写过很多次了,请参阅拙作:(关于白茶的压饼,最全面的内容在这里!)。
我们假设,这块白牡丹饼,在散茶时期,是不涩的,是正常的。
那么,它在被压成白牡丹饼之后,居然生出涩味来了,那就是压饼的工艺不够好,在压饼时出现质变了。
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如果遇上一位技术不好的压饼师,或者遇上一位马虎大意不爱茶的压饼师,以游戏人间的心态在压饼,报着“随便压一压,只要最后是块饼就成”的想法,那压出具有苦涩味茶汤的白牡丹饼,就是很正常的。
要知道,压饼环节有那么多个,如果在包揉的环节揉得太久了;或者在压制定型的环节压太重了、压太长时间了;或者偷懒,在定型后没有摊晾直接烘干;或者烘干时火力太猛,都有可能,让原本品质极佳的白牡丹散茶,
在压饼后,生成苦涩的茶汤。
总而言之,如果遇到的是爱茶人,负责的压饼师,一切都没问题。‘
如果遇上马虎大意的制茶师,那,再好的散茶,都够呛。
04、冲泡工具
写了三年的茶文章,村姑陈越来越觉得,冲泡,真的是门大学问。
如果不是写茶文章,村姑陈不会认识这么多爱茶喜茶的朋友,也就永远不会知道,世界上会有那么多种从未见过的泡茶工具。
以及天马行空的泡茶方式。
有时候,看到某些茶友发来的泡茶图片,真的觉得大开眼界。
比如泡茶的工具,村姑陈就见过飘逸杯、日式饭碗、玛瑙碟子、红茶泡茶器、建盏、以及年代剧里的大茶壶。
这些花样繁多的泡茶工具,丰富了村姑陈狭窄的视觉。
但是,每次看到这些不够标准的泡茶工具,总是在心里叹息,这好看是好看,但不实用啊。
泡茶的工具,它首先要实用,要能用于泡茶,要能泡出好喝的茶汤,其次,才是美观和装饰作用。
然而,喜欢泡茶的朋友,都喜欢搞一些生活美学,比如布置茶室,比如买茶服,比如,用各种别人想不到的、没用过的泡茶工具来泡茶。
嗯,在情调上,给满分。
但,这些原本不是为泡茶而生的“茶具”们,它们的容量,尺寸,出水口大小,出水方式,散热程度,都不一定符合白茶冲泡的基本需求。
把不合适的人放在不合适的岗位上,是一场灾难。
用不合适的工具泡出来的白茶,能好喝么?
不用村姑陈说,相信看过文章的看官们,已经有答案了。
05、冲泡用水
在去上海之前,村姑陈一直觉得,福州的自来水是最难喝的。
那时候,最喜欢去十八分部打水,一桶才几块钱。运四桶回来,能喝一星期。
十八分部那条路,叫白龙路。嗯,能叫这种名字的,水质都不会差。果然,打回来的水,泡出来的白茶和岩茶,都清甜而沁人心脾。
懒得去打水的时候,就喝报社里统一用的三江正牌太空水,泡出来的茶汤,香清甘活都有。后来惊奇地发现,相熟的几个茶庄,不约而同都在使用三江正牌太空水。
能得到茶庄青睐的,都是好水。原因无它,盖因茶庄要卖茶,必然要求水质好,能把茶泡得好喝。若这水把茶汤泡得苦涩难咽,谁还会去买茶呢?
只好关门大吉。
后来,母上大人为照顾友情,把家里喝的水换成了恒大,村姑陈用它泡了白露茶,一样香喷喷,淳和丰润。
列位看官看清了吧,村姑陈除了品鉴茶之外,平常用的,都是比较普通的,不怎么知名的,甚至是福州本地所产的水。
但是,由于福州水质好的缘故,普通的水,也能激发出白茶的香气和滋味,让茶叶泡出来的茶汤,清澈透亮、白毫浮游、清甜甘润、淳和绵长。
单纯的村姑陈就以为,所有地方都跟福州一样,只要买稍微有点品牌的矿泉水或者纯净水,泡出来的茶汤,必定跟福州的水泡出来的一样好喝。
然而,我还是错了,我栽在了我的自以为是上,我栽在了初中地理上。
我们当初的地理老师,是枚帅锅,李麻花超迷他,经常上课的时候,画他的像,画在地理书上,然后,就没有认真听地理课。
跑题了。
后来到了上海,村姑陈对水的认知,彻底巅覆了。
自来水里一股味儿,就不说了。
连农夫山泉,泡出来的白茶,都不如福州清甜。
连换了好几种水,包括有一次被人送了一桶,泡出来的茶汤无论如何是涩的,换了人,换了茶,泡,仍然涩。仔细观察,发现这桶水的表面,有一层浮粉,像水垢,又像粉尘。
打电话叫送水站的人过来检测,解释说,这是矿化水。
what?什么?听不懂!
送水师傅解释说,矿泉水,是水中天然就带有矿物质的,对身体好。矿化水,是往普通的水中添加矿物质,喝了一样对身体好。
村姑陈和李麻花看着水面上飘浮着的粉末,坚决地拒绝了这种水。
上海的用水之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终于以从武夷山订水运到上海而告终。
以村姑陈如此这般的老油条,还着了水的道。
想来,全国各地看官如此之多,各个城市的取水点不同,泡茶用水水质大相径庭,若有茶友因为水质的缘故,把茶泡出涩味来,应该就可以理解了。
06、冲泡手法
前文提过,列位看官的泡茶工具,五花八门。
这些形形色色的泡茶工具,容量不同,注水量各异,但是,在投茶量上,这些茶友们居然惊人地一致,都选择了村姑陈定下的标准投茶量:5克。
但是,大家请认真看清楚前提好吗?
村姑陈是白瓷盖碗,110毫升,投5克茶,并且快出汤,五秒内一定把汤出干净。
这样才不会让内质丰富的太姥白茶,闷在盖碗里,过量释放内养分,生出苦涩味来。
但是,如果大家的泡茶工具不是白瓷材质的,或者不仅仅是110毫升水量,都不能按5克的标准来投茶。
不是所有容量的茶具,都适合5克白茶的。
得按照110毫升盖碗投5克茶的比例,来换算出自己的茶具相对较精确的投茶量。
比如,160毫升的盖碗,就要投7.2克白茶。而250毫升的超大盖碗,必须得投到11.3克,方才般配。
如果投茶比例不适合,盖碗小而投茶量过大,就容易出现茶汤苦涩的情况。
曾经就有个茶友,用90毫升的小盖碗,投5克茶冲泡,泡出来那个茶汤浓得,都快跟生抽有得一拼了。
喝进去,必然是苦涩难当的。
另外,泡茶时的出汤时间,也很关键。
优质的白茶,像太姥山的高山茶,内质丰富,释放得快,切勿坐杯。一坐杯,一闷泡,茶汤的苦涩味就出来了。
平白损失了一款好茶。
一觉醒来春已到
涩,是舌面受外物刺激,起了小皱褶所引发的不舒服感受。
涩,像是给舌面套上了一件雨衣,厚厚的,憋闷。
涩感的形成,有多种因素。有可能是产区、有可能是工艺、有可能是储存不当、有可能是冲泡时的工具、手法和水出了问题.
总之,引发涩感的原因繁多,得一样一样去排查,方能揭晓真正的谜底。
鉴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村姑陈只能帮助这位茶友分析出大致的原因,剩下的,需要这位茶友自己去排除,去确定最终的根结所在。
探讨茶的本身,就是一件极有意思的事,像侦破一个案件,各种线索,各种深挖,各种求证。
学刑侦的村姑陈,很享受这种推理的过程。
你们呢?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