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茶圣”及“茶神”。他生于733年,卒于804年,字鸿渐,原籍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陆羽精通茶道,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对后世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
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因其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不知其父母是何许人,后被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竟陵拾得并收养。陆羽幼年在龙盖寺时要为智积师父煮茶,煮的茶非常好,以至于陆羽离开龙盖寺后,智积便不再喝别人为他煮的茶,因为别人煮的茶都没有陆羽煮的茶合乎积公的口味(《纪异录》)。幼时的这段经历对陆羽影响至深,它不仅培养了陆羽的煮茶技术,更重要的是激发了陆羽对茶的无限兴趣。
陆羽与李白、杜甫生活在同一时代。与之不同的是,在那个酒气冲天的唐代,陆羽却钟情于茶,一生游历,钻研、考察山川各地之茶。陆羽青年时与贬官于竟陵的崔国辅 “游三岁,交情至厚,谑笑永日。又相与较定茶、水之品……雅意高情,一时所尚”(《唐才子传》卷一),成为文坛佳话。与崔国辅分别后,陆羽开始了个人游历,他首先在复州邻近地区游历。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叛乱时,陆羽在陕西,随即与北方移民一道渡江南迁,如其自传中所说“秦人过江,予亦过江”。在南迁的过程中,陆羽随处考察了所过之地的茶事。与其交往的皇甫冉、皇甫曾、皎然等写有多首与陆羽外出采茶有关的诗。上元初,陆羽隐居湖州,与释皎然、玄真子张志和等名人高士为友,“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讌永日”。同时陆羽撰写了大量的著述,至上元二年(761)已作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 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 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 三卷等多种著述(《陆文学自传》)。
《茶经》是所有这些著述中唯一传存至今的著作。
《茶经译注》实拍图(图片版权归本社所有)
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在茶文化史上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茶经》在《新 唐书·艺文志·小说类》《通志·艺文略·食货类》《郡 斋读书志·农家类》《直斋书录解题·杂艺类》《宋史·艺 文志·农家类》等书中,都有著录。
在《茶经》中,陆羽秉着自然主义的态度,以林谷山泉隐逸生活为基点,以器具和饮用程序的规范化为载体,追求社会的秩序化与人们行为的规范化。《茶经》总结了当时茶叶生产技术与经验,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作者实践调查。从现代学科分科的角度来说,《茶经》是茶文化的百科全书,涵盖了茶叶栽培、生产加工、药 理、茶具、历史、文化、茶产区划等方面的内容。
左图:茶书种子;右图栀子
陆羽《茶经》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非常典型,非常文人化。对于古代中国绝大多数文人来说,修齐治平之外,没有绝对的理想;文章之外,没有可以称道的技能;道德、礼教之外,没有必须遵循的规范。
唐宋两朝是一个转折点,唐宋时代的社会、文化几乎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六经注我,文人们的个体意识开始觉醒,文人们的精神世界开始变得更为丰富复杂,有些方面甚至出现了对立的状态。对于大多数文人个体来说,修齐治平的理想,文章的技能,道德、礼教的规范,是社会与传统之于他们的规范,是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赋予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过去很多人只有这些,或最多只表现出这些。
而在唐宋变革之际,个体意识开始觉醒的文人,也同时开始向社会提供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但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文人们提供自己东西的行为与目的时常表现得很隐晦。法先王的观念使得中国古人们的历史发展观不是前瞻的而是后视的,因而当人们想向社会提供任何新的东西时,都必须向过去寻求合理合法的依据,而古已有之,尤其是三皇五帝、文王周公时即已有之,往往是最有力的依据。
陆羽也是这样来阐明茶饮的合理性的,他在《茶经·六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但在传统力量极为强大的中国古代,任何想要超出传统的努力,都会遇到较多阻碍甚至挫折。封演的记载可以说是唐代已有人对陆羽努力的否定,但由于茶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特性,由于茶本身所含有的清丽高雅禀性与文人内心深处某种特质的契合,陆羽所提倡的东西还是在贬贬褒褒的遭遇中留存了下来,并且逐渐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陆羽想要通过茶饮提供给社会的新东西,是“精行俭德之人”行为的规范,这是他孤零的身世和遭逢乱世的经历之下所渴求的东西。他想通过茶叶、茶具、煮饮茶等方面与过程的规范化程式,提倡某种在道德、礼教之外的行为规范,应当说这确实是中国古代社会所缺乏的。但中国古代文人内心深处在道德与礼教之外不受任何约束的传统,使得茶并未最终在文人士大夫中间形成新的行为规范。
相反,唐高宗以来兴起讲求顿悟的禅宗,由于它不讲求苦苦的修行,因而在事实上对禅林僧众缺乏一定的约束力。但任何一个庞大的社会团体,是一定要有某些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规范才能维系它在社会中的存在和发展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唐宋之际,禅林清规应时出现,茶也趁此时机进入禅林的律规之中。
茶饼图,图片来源《茶经译注》
在中国,社会文化根据自己的特性有选择地接受了陆羽《茶经》提供的茶艺文化的部分内容,茶的礼仪、程式部分最终大都进入到需要礼仪规范的宗教和一部分民俗当中。留在文人士大夫和众多茶叶消费者中间的,是茶的清雅、芬香的享受,是精美器物的玩赏,是生命过程中体验与经历在茶中的印证与延伸,人们在其中更多的是享受自适,即使有程式等,也是为了充分发挥茶的禀质,更多地享受茶饮茶艺的乐趣。
陆羽《茶经》也影响到世界其他地区的茶业与文化。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近年在东亚及南亚许多地区盛行、流风余韵拂及北美及欧陆的茶文化,都是在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下,逐渐发生着文化交流与传播。而茶叶成为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之一的成就,也是离不开陆羽的肇始之功的。
唐代以来《茶经》版本甚多,据不完全统计,历来 相传的《茶经》版本有六十余种。而现存至今的版本自宋代至民国有五十余种。一部在传统四部分类中归类不明的著作—诸家书目分别有归于小说类、食货类、农家类、杂艺类者,千百年来在中国本土有六十多种版本刊行流传,在海外有日、韩、德、意、英等多种文字版本刊行,这不仅是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对如此众多的《茶经》版本进行研究, 仅可以解决《茶经》自身的一些文字内容问题,同时也可以梳理相关的茶文化发展史,本书即是向着这一目标迈出的起始之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