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属性,有七大美:不完美、朴素、凋零、自然、神秘、超越、静默。下面我们来一一阐释这七大美:
不完美之美
日本茶道虽然追求精神上的“一”,但主张正视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无论形状还是颜色,往往都是凹凸不平的陶瓷,有的不对称,有的釉色不够,有的甚至表面粗糙。还有茶室里的花盆或挂轴等茶艺作品,也往往不是均匀的,而是凹凸不平的。这种带有缺陷的美,往往有着深邃的韵味。日本茶道认为,缺陷之美是一种奇特而单一的美。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草书,行云流水间的草书,在不是楷书的忘却中,独具一种看似不规则又看似规范的独特之美。
简约之美
朴素之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个属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禅宗的“无”,因此茶道的朴素是“无”的表现之一。比如,日本古代建筑中,虽然神社和茶室的建筑在理念上都崇尚朴素之美,但神社和茶室的朴素是同一理念下的两种朴素。神社的建筑朴素、庄严、清静,京都的桂离宫和东京的明治神宫,都以巨大的树木和整齐的巨石为材料;茶室的建筑朴素、朴素、清静,材料就地取材,用粗犷的木材和朴素的瓦片,诠释出一种远离寺庙世俗的修心养性之愿望。这两种朴素都体现了日本禅宗之美。茶园里只有常青树,没有花草,茶室里的画也多是水墨淡彩的山水画。 尤其是茶室里的木柱或木梁,看似未经雕琢,却有一种让人过目难忘的朴素之美。走进茶园、茶室,看到的只有朴素的典雅,这种朴素的美蕴含着一种平淡、静谧的美。
枯萎之美
毫无感觉的空明,枯萎苍老中的孤独,岁月沧桑后的变化,无论多老,都有一种无言的静默之美。在茶室里,经常可以看到挂轴上的字画,墨色淡得看不清,或是老旧斑驳的茶盒等。虽然乍一看枯萎了,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在枯萎中沉淀的力量,一种不再外表强大却内心依旧强大的阳刚厚重之美。
自然美
无心无念,无意识无知觉。无论是茶师还是饮茶者,在茶室里互相凝视,彼此流露出的平凡心态,便是自然之美。日本古代茶文化,人为的行为并不美。因此,从茶道到饮茶者的行为,无不追求自然之境。比如所用的茶碗,不必出自名匠之手,也不必华丽的釉彩,最好的茶碗,便是自然烧制的粗陶。这和近代一些所谓的茶道新派,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无心的美才是纯粹的美。
神秘之美
中国有句古诗:庭院有多深?这和日本茶道所推崇的神秘之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古代的神秘之美,是一种无限深邃的意境之美。比如在漆黑的茶室里,单纯的眼神,默默的理解,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深邃神秘之美。这种东方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达到了顶峰。留白空间的宽敞意境,是一种自我认知的美,一种不是日常生活中耀眼明亮的深邃神秘之美。神秘不是黑暗阴郁的气氛,而是一种寂静中孤独的美。
超凡脱俗的美丽
步入茶园,沿着石子小路前行,进入茶室小坐,这个过程是一种暂时逃离尘世的忘我。放下世俗的思绪,远离喧嚣,进入心清心静的状态,是日本茶道文化中一种忘我、超脱尘世的美。日本茶园的露天“石子小路”不只是一条捷径,而是一种更象征身心回归的归途。进入茶室前用清水洗手的动作,也是一种净化心灵、除掉尘埃的方式。茶道所追求的超脱尘世的美,不是简单地逃离尘世、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暂时的净化,再以崭新的“自我”回归日常世界。所谓超脱尘世,不是表面上逃离现实的生存法则,而是自然流畅地融入现实生活的世界。 利休大师所提倡的“一尺自悟于心”,是对世俗最精妙的诠释。人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规矩,行走在尘世的路上,就不会轻易迷失真我,行走得更自在。比如茶会前或茶会后,禁止炫耀财富或谈论学问。无论是茶师还是茶客,茶会前茶会后的交流,多是温文尔雅的话语和趣味。脱离世俗的欲望,就是寻求片刻的清静与安宁。
寂静之美
稳重、静谧、平和,面对日常的“自我”的内省与悟性,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开始与结束,往往在一片静谧中展开。从茶师到饮茶人到茶具到挂轴到茶花,无不以静为目的,以在静中感知清雅之美,在静中领略动感之美。窗外的风声、雨声、鸟鸣声,室内的煮水声和茶师手中竹刷的轻盈动感,万物静默共动过程中的静美,是世俗人日常生活中忘却知晓、感受的美。在日本茶道中,静美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