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茶之人对茶具总是念念不忘,虽然一杯可用一生,但我还是习惯用当年精心挑选的汝窑梅花杯,看到精美的茶具,不禁想象我的茶在杯中会呈现出怎样的迷人韵味。
你不能怪我不忠心,是因为从古至今,我国的茶具层出不穷,款式、材质各异,每一种茶具都能呈现出不同的韵味,让人心驰神往,欲罢不能。
随便数了一下,就发现有好多各种材质的茶具在向我招手。
【陶土茶具】
陶器中最好的当属宜兴紫砂茶具,这种茶具在北宋初年就已兴起,成为独具特色的优秀茶具,到了明代更是风靡一时。紫砂茶壶不同于一般陶器,它内外不施釉,而是用当地的紫砂、红泥、团山泥等制成。
由于陶器经高温烧成,烧结致密,胎体细密,不漏气,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长期使用后能吸收茶汁,保留茶味,不易传热,不会烫伤手。在炎热天气存放茶叶,不易变酸、变质,即使气温急剧变化,也不会开裂,必要时甚至可以直接在炉上焖煮。
【瓷器茶具】
中国最早的茶具主要是陶器。瓷器发明后,陶器茶具逐渐被瓷器茶具所取代。瓷器茶具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
1.白瓷茶具
它具有胎体致密透明、釉陶烧成度高、不吸水、音声清韵长等特点。因其色泽洁白,能映照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色彩艳丽,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的珍品。早在唐代,河北省杏窑生产的白瓷器皿就“天下人,不分贵贱,皆通用”。如今,白瓷茶具更是崭新面貌。
最为著名的白瓷产自景德镇,其他产地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杞门等地的茶具也各具特色。
2. 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在晋代开始发展,当时青瓷的主要产地是浙江,最流行的带嘴茶壶叫鸡头溜子。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发展到鼎盛,烧造的青瓷器类齐全,有茶壶、茶碗、茶杯、茶盘等。瓯江两岸空前繁华,窑口比肩,烟花对望,运输船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3.黑瓷茶具
它始于晚唐,宋代达到鼎盛,元代延续,明清衰落。这是因为宋代以后,饮茶方法由唐代的冲泡茶法逐渐转变为以冲泡的方式泡茶,而宋代斗茶的盛行为黑瓷茶具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宋人衡量赛茶效果,一看茶汤色泽均匀,以“洁白亮丽”为第一;二看茶汤与茶盏交接处有无水痕,以“无水痕”为最佳。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均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区。在生产黑瓷茶具的窑口中,以建窑生产的“建盏”最受推崇。
4. 彩瓷茶具
彩瓷茶具,顾名思义,就是用彩绘瓷器制成的茶具。彩瓷的画法多种多样,所以彩瓷茶具的品种和花色也很多,有釉下彩、釉上彩、釉里彩、青花、新彩、粉彩、珐琅彩等等。其中又以青花瓷茶具最为引人注目。
青花瓷茶具,其实就是指用氧化钴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花纹、纹饰,再施一层透明釉,入窑经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烧成的器具。其特点是:青花纹饰交相辉映,赏心悦目;色彩淡雅怡人,艳而不俗。再加上彩料上施釉,显得温润亮丽,更增添了青花茶具的韵味。
5. 精美的瓷器茶具
玲珑瓷是在瓷胎上采用镂空技艺制作的,盛行于明代。器物成型后,在坯体上刻出镂空花纹,再以釉填之,刻出多个有规律的“玲珑眼”,再以釉烧之。烧成后,镂空花纹被磨平,花纹清晰可见。工艺精湛,细腻美观,有“玻璃瓷”之称。
玲珑瓷茶具就是用玲珑瓷制作的茶具。玲珑瓷常与青花瓷搭配,还有青花玲珑瓷。在创新手法上,玲珑眼与青花纹饰有效结合,比起一般规整对称的玲珑眼,更加灵活多变,趣味十足。景美文化瓷青花玲珑瓷的创作正是如此,将玲珑雕花与青花山水、花鸟、纹饰相结合,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起源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色彩丰富,有莹宝砂、金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嵌银等品种。
我们祖先的发明之一,就是采集天然漆树的汁液,提炼后加入所需的着色剂,制成华美夺目的器具。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色彩缤纷,有闪闪宝砂、金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花填花、高雕嵌银等品种。特别是在赤金砂、隐花等新技法的创造之后,更是色彩斑斓,夺目可爱。
【玻璃茶具】
玻璃,古人称琉璃或琉璃,其实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用这种材质制作的茶具,能给人以璀璨夺目的感觉。虽然我国的玻璃制作技术起步早,但直到唐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玻璃器皿的不断引进,我国才开始制作玻璃茶具。玻璃茶具在唐代就已开始,在当时算是珍贵之物。
唐代元稹曾有诗赞琉璃:“色如冰,莫能挡微尘。象牙席上不见,美人前可用。”难怪唐代供奉法门寺佛骨舍利时,也以琉璃茶具为供品。
近代,玻璃器皿有了很大的发展。玻璃透明,光泽耀眼,可塑性大,造型多样,用途多样。用玻璃杯泡茶时,可以看到茶汤的色泽鲜艳,茶叶的嫩滑柔软,整个冲泡过程中茶叶的上下运动,叶片的逐渐舒展,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特别是冲泡各种名茶时,茶具晶莹剔透,杯中淡雾缭绕,清翠欲滴,芽叶婀娜,观之赏心悦目,意趣盎然。加之玻璃杯价廉物美,很受消费者的青睐。玻璃器皿的缺点是易破碎,比陶瓷器皿烫手。
【金属茶具】
金属器是指用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成的器皿,是我国最古老的日常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1500年前,青铜器就已广泛使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一套唐僖宗御制的鎏金茶具,可以说是金属茶具中的稀世珍品。但自宋代以来,古人对金属茶具的评价褒贬不一。
特别是明代以后,随着茶的革新、饮茶方式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金属茶具包括银器逐渐消失,尤其是锡、铁、铅等金属制成的茶具,用它们烧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变质”,所以很少使用。但金属储茶器皿,如锡瓶、锡罐等却很常见。这是因为金属储茶器皿比纸、竹、木、瓷、陶等密闭性好,防潮、避光性能更好,更利于散茶的保存。
因此,用锡制成的茶叶容器至今仍在世界上流行。锡罐多为小口长颈,盖子为圆柱形,密封性比较好,防潮、防氧化、避光、防异味。唐代皇宫饮用古竹茶、金沙泉,多用银瓶盛水,直送长安,主要因为不易破碎,但单瓶造价昂贵,普通百姓用不了。
【珐琅茶具】
珐琅茶具以坚固耐用、花纹清新、轻巧耐腐蚀著称,起源于古埃及,后传入欧洲。明代景泰年间,我国创制了珐琅镶嵌工艺景泰蓝茶具。我国真正开始生产珐琅茶具是本世纪初,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
在众多的珐琅茶具中,洁白细腻、光亮如瓷的仿瓷茶杯;以网纹或彩网装饰、层次分明、艺术感极强的网花茶杯;轻巧别致的鼓形、蝶形茶杯;便于携带的隔热茶杯,以及可以放置茶壶、茶杯的彩色珐琅茶盘等,都受到众多茶友的青睐。但珐琅茶具传热快,容易烫伤,若摆放在茶几上,会烫坏桌面。加之其“价格”较低,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用于家中招待客人。
【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饮茶虽然在我国逐渐普及,但属于粗放型饮茶。当时的饮茶器皿,除陶瓷外,多为竹、木制。陆羽在《茶经·四器》中所列举的二十八种茶具,大多为竹、木制。这种茶具来源广泛,制作简便,不污染茶叶,对人体无害,因此自古以来就深受爱茶人士的喜爱。
但缺点是不能长期使用,不能长久保存,失去了文物价值。直到清代,在四川才出现一种竹编织茶具,它不仅是工艺品,而且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盏、茶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竹编织茶具由内筒和外筒组成,内筒多为陶瓷制的饮茶器皿,外筒选用精选竹子,经劈、开、揉、整平等多道工序制成粗如头发丝的柔软竹丝,经焙染后,根据茶具内筒的形状、大小进行编织、镶嵌,便成了完整的茶具。
这种茶具不仅色彩和谐、美观大方,而且可以保护内筒,减少损坏;同时,冲泡茶后不易烫伤手,富有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大多数人购买竹制茶具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摆设、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