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时间指针拉回2004年,当时杯装奶茶市场还一片空白,香飘飘凭借速溶奶茶的品牌定位迅速红遍全国。加之消费趋势的助推,香飘飘一度傲立于市场顶端,深深扎根于无数80后、90后的记忆中。
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市场洗牌,老香飘飘开始陷入“增长危机”。正如外界评价的,在经历了出道巅峰的光环之后,现在的香飘飘已经“不香”了!
“规模不小,但市场价值却很小。”在某投资者问答平台上,投资者尖锐地透露,49亿元的市值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业绩首年的业绩也难以锦上添花。
4月29日,香飘飘(603711)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一季度营收约4.9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8.28%;净亏损5967.66万元,去年同期净利润297.5万元。万元后同比下跌2105.78%。
进入资本市场的第6年,香飘飘迎来了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逆风开局,资本市场的信心和耐心也被消耗殆尽。据统计,2022年以来,香飘飘股价已从16.77元跌至如今的12.11元。股价累计跌幅已达28%,总市值蒸发约20亿元(2022年5月5日数据)。再加上消费端的降温,“香飘飘正站在‘生死’的门槛上。”正如投资者所说,资本市场的表现才是公司(香飘飘)目前最应该关注的。
巅峰冲泡奶茶
“一杯香喷喷的冲泡奶茶,是很多人眼中的‘时代的眼泪’。”
在《一点财经》所调查的消费群体中,有人在办公室“做”奶茶,也有人在外卖平台“订”奶茶,但选择“做”奶茶的人越来越少。外卖行业的蓬勃发展给茶饮行业带来了一股变革之风。在很多年轻人看来,现泡的茶,手指轻轻一碰就可以喝,比冲泡需要加水搅拌的奶茶更方便。
中研网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0年固体奶茶行业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5.29%。虽然整体规模呈上升趋势,但增速远低于稳定在20%以上的鲜奶茶规模增速,增长乏力。申万宏源研究也指出,冲泡奶茶行业早在2012年至2015年就已进入瓶颈期。
作为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即饮茶饮品与固体奶茶的悲欢离合不一样。
2020年,我国即饮茶饮料市场规模达1136亿元,而同期固体奶茶行业市场规模为48.9亿元。两者在份额和增速上存在较大差异。
当前的现成茶市场,越来越多的参赛者涌入红海。以喜茶、奈雪的茶为首的新茶饮料已形成品牌效应,COCO、一点点等腰部品牌竞相发展。在拥挤的茶饮市场中,冲泡奶茶有限的市场份额将被压缩似乎已成定局。
作为冲泡奶茶的“大佬”,香飘飘占据了细分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即便如此,其业绩仍难言增长。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三年,香飘飘营收分别为39.78亿元、37.61亿元、34.66亿元,呈现下降趋势。公司2021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23亿元)创下五年来新低值。
与香飘飘的颓势相比,上市仅一年的“茶饮新股”奈雪的茶2021年营收42.97亿元,同比增长40.5%,并以81.3亿元市值击败香飘飘。漂浮。在牢牢占据冲泡奶茶市场头把交椅后,“老将”香飘飘仍难以与兴起的现泡茶饮料浪潮抗衡。
事实上,2019年,食香飘飘也有过市值百亿的高光时刻。
此前,基于冲泡奶茶年销量增长17%的有利条件,香飘飘市值飙升至157亿元。但冲泡奶茶市场份额较小,增长遭遇瓶颈,加上香飘飘自身业绩持续下滑,直接给资本泼了一盆冷水。如今,香飘飘唯一剩下的就是“市值蒸发超百亿”的惨淡现实。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市值是对公司未来业绩的暗示。尽管香飘飘是奶茶冲泡的天花板,但面对份额萎缩的困境,香飘飘正在失去资本的青睐。
毕竟时代变了!
营销仍需有实力的产品
“销量连续6年领先!一年销量超3亿个杯子,杯子可以一起绕地球一圈!”
这个口号花费了江建奇2.5亿。 2005年,香飘飘创始人姜建奇斥巨资为该品牌拍摄广告片。独特的广告营销提高了香飘飘的知名度。
“你必须是第一个走进消费者心目中的人,即使你的产品还没有销往全国市场,你也必须为此花钱。”
抱着趁热打铁的想法,姜建奇在香飘飘超市一层还没完工之前,又花3000万买下了湖南卫视高峰时段的广告位。那时的香飘飘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但浩浩嚣张的江建奇却根本不在乎钱。
重注有什么影响?进入市场仅四年时间,香飘飘的巨额营销投入已初见成效。 2008年,香飘飘销售额突破10亿,被视为当时的“国民奶茶”。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香飘飘营销投入达66.34亿元。显然,这是香飘飘营销的一条成功之路,并且已经被一次又一次证明是成功的。
那么有人不禁要问,既然之前已经流行了很多年,为什么现在却出现了疲态呢?
如此看来,香飘飘的营销品牌本源并不是原罪,但除了抓住消费者心智之外,姜建奇的营销技巧也没有那么有效,有些消费者开始不愿意为一杯买单了。香飘飘奶茶。
在淘宝APP上,你只需3至5元就能买到一杯香飘飘冲泡奶茶,这比通常20至30元的现泡新茶饮料价格要低得多。然而,这种“价格下限”般的存在却成为了香飘飘的弊端。
“(香飘飘)小时候可能很有吸引力,但现在我的消费能力多了一点。”一位90后消费者承认《一点财经》,香飘飘的味道会让你喝下去。显然你知道这是饮料,而不是“奶茶”。直接选择真奶真茶的奶茶不是更好喝吗?
众所周知,喜茶、奈雪等新茶品牌多以鲜奶、茶叶、水果等为原料,而传统冲泡奶茶则依赖奶精(即植脂末)等人工配制。
文林产业研究将新茶饮料的优势归因于更精良的材质、更先进的生产工艺、更健康的原料。即使价格稍高,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和健康观念提高的背景下,新型茶饮料的发展前景非常被看好。
对于传统冲泡奶茶来说,消费升级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如今,消费者在接受低价的同时,也鄙视其低价。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冲泡奶茶,转而拥抱新茶。喝。
此外,重营销、忽视研发也是香飘飘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2019年至2021年三年,香飘飘销售费用分别为9.67亿元、7.14亿元、7.4亿元,研发费用分别为3103万元、2342万元、2805万元,均低于销售费用的一小部分。
如今,就连香飘飘的部分产品也以“零植脂末”为卖点。然而,由于固有认知的形成,这无异于“修修补补”。此外,“食品异物”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花心,香飘飘销量下降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2021年财报数据显示,香飘飘主销酿造产品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7.69%和6.34%,营收也下降近10%。你仍然需要在工艺方面强大,你的营销也需要在产品方面强大。散热产品很难维持香飘飘的销量增长,显然偏离了行业的投资逻辑。
对于茶饮料企业来说,研发等同于创新,也是造血能力的体现。目前,茶饮料行业正处于内卷化阶段。消费者既看重外观,又看重内涵。除了几句经典的广告语外,香飘飘还需要更多跳出行业的创新产品。
腿长腿短的“两轮驱动”
集中注意力固然很好,但在独轮车上保持稳定却很难。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空调发展进入黄金时期。销量数百万台的春兰空调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一度占据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不过,边线方面却没有任何起色。最终,曾经不可一世的春兰空调,被格力、美的等业务延伸能力更强的企业拍到了上海滩。
如果把企业的主营业务看成一条曲线,那么沿着同一条曲线持续增长,必然会到达一个极限点。因此,在主业见顶之前启动第二曲线成为扭转整体局面的关键。
在茶饮料市场,拓展赛道寻找二次增长曲线已成为企业的常规操作,而品类拓展是实现品牌二次增长的关键。
2020年6月,喜茶推出了更加便携的瓶装饮料。奈雪的茶已拓展为茶、咖啡、轻烘焙、零食四大产品线,并于今年1月进军中式零食领域。
面对冲泡茶市场的降温和其他品牌的频繁动作,不甘于坐以待毙的香飘飘也在通过品类扩张寻求第二条增长曲线。除了现有的酿造产品外,香飘飘于2017年推出了即饮饮料品牌兰芳园和Meco,正式启动“双轮驱动”发展战略。
香飘飘业务分类中,酿造类和即饮类产品两大板块成为主要对象。但从市场表现来看,被视为第二曲线的即饮业务显然不容乐观。
2021年,即饮产品为香飘飘带来收入6.43亿元,占比不足20%,而主打即饮产品Meco的毛利率仅为18%。与毛利率50%左右的农夫山泉相比,承德露露、香飘飘等饮料品牌在这项新业务上确实盈利能力并不强。
且不说即饮业务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单从其2021年的表现来看,“低占比+低毛利”的组合很难给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突破。香飘飘。
值得注意的是,即饮业务不温不火并不完全归咎于香飘飘,行业环境也难辞其咎。与规模逼近千亿元的茶饮市场不同,即饮细分市场早已进入现有市场,其增速甚至不及香飘飘的主营酿造业务。茶饮料是一门好生意,但即便是喝茶也不像香飘飘想象的那么容易。
随着主营业务触顶、二次增长曲线疲软,香飘飘“固体酿造+液体即饮”的双轮战略似乎陷入停滞。在焦急的投资者眼中,甚至正走向香飘飘。飘飘提出跨境建议,涉足连锁餐饮、家电等业务。
在众说纷纭中,拥有选择权的香飘飘或许会犹豫不决。如果他想超越喝茶的同龄人,尝试用两条腿走路是必须的。不过,在开辟新品类之前,香飘飘的产品略显僵化。随风而去,也要有信心,在每一次挫折中变得更加勇敢。
卷土重来的解药
廉颇老了,还能养活吗?
作为一家曾经引领消费时代的公司,香飘飘的衰落令人惋惜。既有营收下滑的短期焦虑,也有产品布局僵化的长期担忧。香飘飘想要转身,确实不容易。
不过,从财报数据来看,香飘飘在低谷中也并非没有成绩。只要顺应潮流,总会找到新的增长点,比如营销渠道的创新,这是香飘飘打开新天地的敲门砖。
疫情催化下,网络经济繁荣被按下“加速键”,消费端消费习惯发生改变,电商、社区团购日益成为主流。据统计,2021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规模将突破40万亿元,同时保持快速增长。
嗅到商机后,香飘飘告诉投资者,电商渠道是公司的重点项目之一。值得肯定的是,香飘飘积极拓展抖音、社区团购等电商渠道,形成“线上+线下”互补的营销网络,弥补了此前单一销售渠道的不足。
如果方向正确,成长自然就会到来。
数据显示,2021年香飘飘电商渠道收入增长超过15%,渠道收入2.81亿元,连续三年实现收入大幅增长,其中酿酒业务占比81.49%(2.29亿元) 。互联网已经变成了一个芬芳的品牌。飘飘的传统业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说拓展新渠道是横向扩张,那么挖掘市场潜力就是纵向延伸。不可否认的是,决战下沉市场已成为香飘飘救国的又一解药。
在发展战略上,香飘飘正在加大对低线市场的深耕力度。其“千县万乡”计划在全国选择了147个核心城市,在区县、乡镇增加渠道终端网点建设渠道。优点。
冲泡奶茶比蜜雪冰城更便宜,非常契合对价格较为敏感的下沉市场。 2021年,下沉市场为香飘飘带来了过半的收入,而这个市场红利的背后,是小镇居民对茶叶日益增长的需求。
艾媒咨询《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分析报告》指出:中国新兴产业快速扩张后,一二线市场增速放缓,呈现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趋势,其中包括200个地级市地级市、3000个县、4万个农村以及10亿人口以上的下沉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然而,在这条玫瑰与荆棘并存的道路上,香飘飘在加速下滑后一切并不顺利,因为在中低端市场,香飘飘的竞争对手也开始谋划。
2020年,茶饮市场见证了以蜜雪冰城为首的“小镇奶茶”的爆发和本土品牌茶饮的现象级效应。除了高端定位之外,中低端茶饮市场也有其独到之处。与此同时,喜茶的降价以及中端品牌喜茶的推出,正在印证着茶饮料向低线城市下沉的行业变化。
当然,另一方面,高性价比路线大行其道的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却并没有减少。
“摆脱奶茶和冲泡的标签,(香味)才能更受欢迎!”正如投资者所说,在提倡“低糖低脂”的行业环境下,从冲泡“高糖高热量”的奶茶开始,香味飘飘,急需撕去人们对奶茶的固有认知。早年的市场。
归根结底,并不是拥挤的赛道容不下香飘飘,而是香飘飘的缓慢转型很难打动消费者的味蕾。无论何时,市场总会迎来一杯物美价廉的优质奶茶。
用户评论
突然想起小时候在学校附近的小店里买到的香飘飘,那可是我的启蒙零食!现在居然还能看到这种老朋友,真怀念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来香飘飘已经不再满足于家喻户晓的地位,要来挑战更更高的目标吗? 期待接下来他们的新动作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的佩服香飘飘的营销手段,这次的“生死线”宣传方式让人印象深刻。不过产品本身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在好多老品牌的食品更新换代速度都很慢啊。香飘飘也该考虑研发一些新的产品才能吸引年轻一代吧? 毕竟“穿越生死线”听起来有点生硬.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跨界营销做的真不错,虽然我不太懂这个“生死线”的梗,但总感觉很有创意!看香飘飘的样子很自信啊。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知道这次“穿越生死线”意味着什么,是产品升级还是品牌焕新? 可以把具体的策略说清楚吗?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香飘飘一直是我的童年记忆,现在还记得每次吃的时候那个香甜的味道! 希望他们能继续保持好品质不变。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生死线”这个词 hơi吓人啊, 是为了突出产品的变化还是在暗示什么?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标题有点过于夸张了吧? 香飘飘就是个零食品牌,难道还需要穿越生死线吗?真不懂他们的操作思维.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觉得香飘飘产品挺大众化的, 现在要走新路子或许能吸引一部分新的消费者, 但能不能成功还是个未知数呢!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小吃到大的香飘飘,它就像我的童年一样熟悉温暖。这次的“穿越生死线”让我好奇接下来会有怎样的变化?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生死线”这个词有点悬疑啊,难道是香飘飘的产品出了安全问题?还是说他们要转型发展新的产品线?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香飘飘不要为了营销噱头而牺牲产品的质量。毕竟消费者更看重的是真实的味道和体验.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多老品牌都会面临这样的挑战, 如何吸引年轻一代 Consumers, 香飘飘这次的表现让我有点期待.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香飘飘在行业里的地位已经是显而易见了, 就希望能保持好品质, 不去追求一些浮夸的营销手段。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生死线”听起来是不是像是一场挑战? 香飘飘要挑战什么样的困难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喜欢香飘飘的味道, 希望他们能继续给消费者带来好产品! 但“穿越生死线”这个词让我觉得有些神神叨叨的。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吃过的香飘飘,至今记忆犹新。希望他们的品质能够一直保持不变!而这次的“生死线”听起来确实很吸引人,期待看到他们接下来的动作!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