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茶之母,器皿是茶之父。茶具作为孕育和盛放茶叶的器具,是我们欣赏和品尝茶汤的媒介。“器皿干净了,茶也变得更有色彩了。”因此,茶具的选择和摆放在品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陶瓷茶具
陶器之首的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年就已兴起,成为一种独特而优秀的茶具,在明代非常流行。与普通陶器不同,紫砂壶内外不上釉,采用当地紫泥、红泥、团山泥烧制而成。
因烧制温度高,烧结致密,胎质细腻,不渗漏,看不见毛孔,可长期使用,还能吸收茶汁,含有茶味;而且传热不快,以至于不热;热天喝茶的话,不容易酸;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断;如有必要,
甚至可以直接放在炉子上炖。
2.瓷器茶具
中国的茶具最早是以陶器为主。瓷器发明后,陶瓷茶具逐渐被瓷茶具取代。瓷茶具可分为白茶茶具、瓷茶具茶具和黑茶茶具。
白瓷茶具
具有坯体致密透明,釉、陶烧制度高,不吸水,声清韵长的特点。因其色泽洁白,能体现茶汤的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且色彩鲜艳,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具中的珍品。早在唐朝,
河北姚兴生产的白瓷已被普遍使用。如今的白瓷茶具更是焕然一新。
白瓷以景德镇最为著名,其他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等茶具也各具特色。
瓷器茶具
瓷茶具在晋代开始发展,当时青瓷主要产于浙江,最受欢迎的是有口的叫鸡头和拖鞋的茶壶。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鼎盛,生产各种青瓷,包括茶壶、茶碗、茶杯、茶盘等。瓯江两岸,盛况空前。
窑场林立,烟花相向,运输船来回飞驰,一派繁荣景象。
黑瓷茶具
始于晚唐,盛于宋代,延续于元代,衰落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以来,饮茶的方法逐渐由唐代的炒茶法转变为点茶法,宋代流行的斗茶为黑瓷茶具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匀度,以‘鲜白’为先;第二,看汤花与茶杯交界处有无水痕,以‘无水痕’为重中之重。福建简瑶、江西吉州窑和山西榆次窑都生产大量的黑瓷茶具。
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在黑瓷茶具的窑子里,窑子出的‘楼灯’是最受称赞的。
彩瓷茶具
顾名思义,彩瓷茶具是用彩瓷制作的,彩瓷的技法多样,所以彩瓷茶具的品种很多,有釉下彩、釉上彩、釉下彩、青花彩、新彩、粉彩、珐琅彩,其中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
青花瓷茶具,实际上是指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直接在瓷胎上描绘花纹、图案,然后涂上一层透明釉,再在窑中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其特点是:青花图案相映成趣,赏心悦目;颜色淡雅恬静,
有华而不实的力量。另外,色料上的釉使其润泽光亮,更增添了青花茶具的韵味。
玲珑池茶具
玲珑瓷流行于明代,在瓷坯上雕刻。器物成型后,在坯体上雕刻空纹,再灌釉雕刻出许多规则的“玲珑眼”,再施釉烧制而成。燃烧后,雕刻的图案清晰可见。
具有精致、精致、精致的特点,非常漂亮。它被称为“玻璃瓷器”。
玲珑瓷茶具是用玲珑瓷制作的茶具。玲珑瓷常配青花瓷,但有青花玲珑瓷。在创新技法上,将精致的眼睛与青花图案有效结合,比普通的规则对称精致眼睛更加灵活有趣。
景美文化瓷青花精致瓷的创作是这样的,将精致的雕刻与青花山水、花鸟、图案相结合,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3、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福州产的漆器、茶具五彩缤纷,有宝石闪光、金玛瑙、釉面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镶银等。
将天然漆树的树液切割提炼,加入必要的颜料制成华丽的器具,是我们祖先的发明之一。福州产的漆器、茶具五彩缤纷,有宝石闪光、金玛瑙、釉面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镶银等。
尤其是经过宝石红赤金砂、暗花等新技术的创造后,更加美丽迷人。
4.玻璃茶具
玻璃,古人称之为流动玻璃或色釉,其实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用这种材料制作的茶具能给人明亮、容光焕发的感觉。虽然中国的玻璃制作技术起步较早,但直到唐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的玻璃器皿才不断传入。
中国刚开始烧釉面茶具。釉面茶具始于唐代,在当时是一件珍贵的东西。
唐代元稹曾写过一首赞美有色玻璃的诗,说它“色如冰,无分尘。”就像一场盛宴,你看不到,但你可以做一个玉人。“难怪在唐代,祭祀法门寺舍利子时,供品中也有上釉茶具。到了近代,玻璃器皿有了很大的发展。玻璃是透明的,有光泽。
塑料外观,形状各异,用途广泛。
用玻璃泡茶,茶汤颜色的鲜艳,茶叶的嫩滑,整个冲泡过程中茶叶上下的运动,叶子的逐渐舒展等等。可以一览无余,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特别是冲泡各种名茶时,茶具晶莹剔透,杯盏轻雾,清翠欲滴,
芽叶盛开,亭亭玉立,赏心悦目,妙趣横生,玻璃价廉物美,深受消费者欢迎。玻璃器皿的缺点是容易碎,而且比陶瓷热。
5.金属茶具
金属器具是指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成的器具。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家用电器之一。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被广泛使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一套唐僖宗供奉的镀金茶具,是金属茶具中的稀世珍品。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就有了不同的看法。
特别是明代以来,随着茶叶的革新、饮茶方式的改变和陶瓷茶具的兴起,包括银器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认为用它们烧水泡茶会让‘茶味走样’。
以至于很少有人用。但金属材质的储茶器皿,如锡瓶、锡罐等也不少见。
这是因为金属储茶器皿比纸、竹、木、瓷、陶等密封性能更好,防潮、避光性能更好,更有利于散茶的保存。因此,用锡制成的储茶器皿仍在世界上流行。锡罐多做成小口长颈,盖子呈圆柱形,相对密封。
所以防潮、防氧化、避光、防臭都有很好的效果。唐代皇宫喝古竹茶、金沙泉,都是用银瓶盛水,直接送到长安,主要是不容易坏,单支成本贵,一般人用不上。
6.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耐用、图案清新、便于携带、耐腐蚀而闻名。它起源于古埃及,后来传入欧洲。在明朝景泰年间,中国创造了景泰蓝茶具,一种珐琅镶嵌工艺品。中国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是在本世纪初,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
在众多珐琅茶具中,仿瓷茶杯洁白、细腻、光亮,可与瓷器媲美;用网或彩色网装饰的网眩茶杯,层次分明,艺术感强;轻巧独特的鼓杯和蝴蝶杯;一种既能起到保温作用又便于携带的保温茶杯,
以及放置茶壶和茶杯的彩釉茶盘,受到许多茶人的欢迎。
但是搪瓷茶具传热快,容易烫伤手。如果放在茶几上,会烧到桌面。另外‘价格’低。所以用途有限,一般不用于家里招待客人。
7、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 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
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
但缺点是不能长时间使用,无法长久保存,失却文物价值。只是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
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外套用精选慈竹,经劈、启、揉、匀等多道工序,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经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这种茶具,
不但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保护内胎,减少损坏;同时,泡茶后不易烫手,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多数人购置竹编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摆设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