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云南的大叶树种和滇外的小叶树种是分开起源、独立发展的结果呢?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04 12:56:14

“骑树采茶”只有在云南才能看到

叶片与树型下的茶树分类

先解释一下叶子。测量成熟叶子的叶长和叶宽后,将两者相乘。由于叶子的形状通常近似于椭圆形,因此需要乘以0.7。根据叶子的面积,可分为特大叶子、大叶子、中叶子和小叶子,其中:

大于或等于60cm的为特大叶;

大于或等于40cm、小于或等于60cm的为大叶;

大于或等于20cm、小于或等于20cm的为大叶;

小于或等于20cm的被归类为小叶。

需要强调的是,源自叶面积概念的小叶或大叶与植物分类学中的“大叶种”和“小叶种”并不相同。大叶种和小叶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叶子的大小,比如所谓的“依邦小叶种”从种质上来说仍然属于云南大叶种(阿萨姆种)。贵州部分茶树的叶子从面积上看是特大叶,但种质仍属于云南以外的小叶种(茶树种)。

根据树型的差异,茶树可分为灌木、小乔木(又称半乔木、矮树)、乔木、维多利亚树等。其中,乔木型茶树植株高大,可进一步栽培。又分为树姿。直立型“垂直生长,主干直达树冠,枝角小,树冠束缚紧密”,“半开放型”“树干较短,树宽增长”到周围环境”。

小乔木型茶树的植株比乔木型茶树稍矮。树根部的主干清晰可见。从树势上看,有的介于“直立型”和“开放型”之间,有的介于“开放型”和“半伸展型”之间。 “类型”。灌木型茶树的差异更为明显。其特点是主干不明显,根颈分枝,长度不足1.5米,多为开放型。

解释这么多课本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一些因树的形状和姿势而引起的常见误解。比如,有句广为流传的说法:“梯田和古树的材质不同,古树就是乔木茶”。台面是灌木茶。”这句话前半句有歧义,后半句则完全错误。

自然生长是衡量茶树形态姿态的前提,而台地茶树姿低矮则是人工栽培管理的结果。如果能在相对自然开放的环境中生产出来,几年之内就会恢复原状。乔木或小树类型是由其种质决定的(云南台茶基本上都是乔木或小树类型的无性系品种)。有的台茶在间伐、废弃后也呈现出不同的树姿。提升。

又比如近年来受到市场青睐的“高杆”概念。在“绿色沙漠”的雨林环境中,茶树只是散布在茂密的雨林植被中的无数树木之一。它需要与周围环境相连接。高大的树木会争夺阳光,因此它们不会在没有阳光的低处形成枝条,而是会尽力长高。

多年来,这些地区形成了像电线杆一样的古茶树。由于古茶枝枝条较少,主干较高,多为5至8米的老树,最高的可达12米以上。市场称之为“高茎茶”,但“高茎”树形却是雨林植物之间残酷阳光竞争的结果。茶树本身不一定是乔木型或直立型,也可以是小树型或半开放型。

有的茶友看到这里可能会问:不是说植物进化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吗?这些“高大”的茶树真的会在几千年后进化成更高更大的新树种吗?事实上,茶树的叶子大小和树干高度可能会根据生产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种质和树势的改变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它必须遵循一个不可逆的进化规律:大叶进化为小叶,小叶进化为小叶。树木类型为小乔木和灌木。

在这个过程中,茶树中所含的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会逐渐减少,茶树的核心器官也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如花瓣从簇状到单细胞,果实从多室到多室。单细胞等。整个过程可能持续数百代、数千年。因此,为了更好地概括,学术界将茶树分为三种进化类型: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 (待续.)

普洱茶与其他国产茶所用原料的区别

云南大叶种/中国大叶种(阿萨姆种及其变种)

云南以外的小叶种/中国小叶种(茶树种)

地理分布

云南及周边低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滇西南的版纳、普洱、临沧等地为核心茶区,滇中的大理、楚雄、昆明等地为过渡茶区。

秦淮线以南,中低海拔广泛分布,以浙江、安徽、贵州、福建为主产区

树型

小乔木类型最常见,乔木类型次之,灌木类型较少。

灌木类型最多,小乔木类型很少,乔木类型几乎没有。

耐寒性

较弱,可承受-5的极低温度(有人说-3)

强大的耐极低温能力,可达-15

抗紫外线

更能忍受

不太不耐受并且容易晒伤

弹力

抗压能力差,无法在秦淮线以南的江南、江北等地生存

具有良好的抗逆、抗寒、耐旱能力。山东、海南已有成功移植栽培案例。

叶子的外部特征

大叶最常见,中叶次之,小叶,特大叶最少。

多为小叶(无性系品种,等高条带栽插苗技术,人工干预的结果)

大而柔软,革质层薄

细小、脆而硬,革层厚

叶片内在组织(不同茶树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重要特征)

毛孔稀疏且大(促进散热)

毛孔细小(有助于促进水分蒸发,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1层网格结构,适合香气内敛、不浓烈的品种

有2-3层栅栏组织,叶绿体较多,有利于光合作用。它还富含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很容易制作高风味品种。

海绵体发达,有利于储存碳代谢物质,因此口感饱满、丰富。

海绵体不发达,所以味道不浓。

叶肉中栅栏组织与海绵体的区别(茶叶风味差异的关键因素)

1:2 至1:3 之间

1:1 至1:1.5 之间

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约占70%)

含量高、口感厚、苦味强,有利于发酵和加工

含量稍低,味道较清淡

氨基酸(茶氨酸是茶叶特有的)

绝对含量不低,但相对比例略低

品种间含量不同,一般比例略高于阿萨姆品种,因而鲜度较好,香气较高。

茶多酚含量与氨基酸含量的比值(酚/氨比是决定茶的适应性和滋味风格的关键因素)

更高

降低

生物碱(主要是咖啡因)

含量高,比较苦。经过发酵并与其他物质络合后,具有甘甜、滑爽等特点。

含量稍低,苦味较少

EGCG/ECG(可以直观反映茶树品种的差异)

平均约为1.32,抗氧化作用强,苦味高,涩味强。

平均约为3.56,口感柔和,苦味低,涩味弱。

总糖(包括甜味、单糖、二糖、多糖、淀粉、果胶、纤维素等)

个体差异较大,但果胶和淀粉含量普遍较高

个体差异很大。不同省份、不同品种的茶叶总糖指数不能横向比较。

用户评论

┲﹊怅惘。

我以前一直以为云南的大叶种就是滇外的变异型,现在看来还真得想多学习点知识!这篇博文让我茅塞顿开了。原来还有这么详细的分析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廖

真的没想到云南大叶种和小叶种是独立发展的!遗传学的研究果然厉害,能将过去那些难以解释的差异都捋顺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迷人的危险

文章没说小叶种种植容易还是不容易啊?我感觉这种说法很主观,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才能准确判断。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纯情小火鸡

这个逻辑链条还挺清晰的,从地理位置到气候环境再到遗传差异,都解释得很有道理!看来云南和大叶种和小叶种真的有各自的特点。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眼角有泪°

我最近也比较关注这个话题,看了很多方面的资料,这篇博文总结性强,特别是关于独立发展这个观点,非常有深度!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苍白的笑〃

我觉得这个说法可以进一步探讨一下,例如滇外小叶种的具体起源地是什么?云南大叶种又有哪些独特的遗传优势呢?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将妓就计

这种分析方式很有意思,可以推广到其他植物的研究上。比如茶树、橡胶树等等,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独立发展过程?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哭着哭着就萌了°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云南大叶种和小叶种在实际应用上的差异,例如它们的耐寒性、抗病性等等,这样才能更直观地感受不同品种的特点。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望的后半生

博主分析的有些道理,但我觉得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种植条件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容纳我ii

云南大叶种和小叶种各有千秋啊,我以后要多了解它们的具体区别,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品种。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夏i

这篇博文让我对云南茶树品种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原来它们之间还有这么复杂的关系!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初阳

遗传差异真的很重要,难怪云南和大叶种和小叶种的表现会有这么多区别!这也提醒我们要重视科研工作,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资源。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oО清风挽发oО

这个结论很可能是基于一些特定样本的研究结果,所以不能说就一定是所有云南大叶种和小叶种都是起源独立发展的。还需要更广泛的调查与分析。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梦半醒i

我比较想问问博主,关于滇外小叶种起源地具体在哪?还有没有其他文献支持这个观点?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麝香味

我觉得这篇文章还是比较片面的,缺乏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支撑,结论显得有些武断。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毒舌妖后

云南大叶种和小叶种确实很有辨识度,它们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等等都不同寻常!这篇博文让我对它们更加了解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言i

虽然文章提出了独立发展这个观点,但我还是觉得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再得出一个更客观的结论。毕竟植物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早不爱了

云南大叶种和小叶种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茶树的发展历程。这一博文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宏观而精彩的故事!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