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

来源: 茗茶博士
发布时间:2023-12-17 02:36:20

1981年8月24日中午10点24分,持续的雨水使历经400多年风雨的明代法门寺砖塔倒塌了一半。

虽然西南面的其余部分是倾斜的,但它仍然神奇地矗立着。

1986年春,政府决定拆除残塔。同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修法门寺宝塔。

因为原来的塔基础被地震和地下水破坏了,必须先重建基础,再建新塔。省文物局组成考古队,负责重建前的地基清理工作。

1987年4月3日,在法门寺佛塔的施工现场,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洞。一个大唐埋藏千年的秘密宝藏震惊世界!

一套埋藏在法门寺地下一千多年的唐代宫廷用的金、银、玻璃、秘色瓷等炊具再次浮出水面。

这套茶具制作于唐宪通九至十二年,是为诺帝所作的真品,保存得非常完好。

我们还有幸看到了连“茶圣”鲁豫都没见过的唐代宫廷茶具。因为陆羽死于公元804年,而这套茶具根据《资治通鉴》年的记载,是在公元873年底封存的,也就是陆羽死后69年。

这批茶具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最精美的茶具文物。

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年:“一个茶槽,一个滚筒,一个茶勺,一对七件东西,共820件。”

与此同时,镀金的洪飞纹身银尺、长柄勺子和茶籽上刻着“五哥”四个字。

“五哥”是傩宗小时在宫中的名字。

从实物来看,《物账碑》中的“七物”应该是:茶辊、茶轴、茶辊、镀金洪飞银器中标注的茶具。

此外,还有两个杯子和杯子的玻璃器皿,《物账碑》标记为茶具。

从这组豪华的御用茶具可以看出,唐人对饮茶非常重视,程序极其复杂。

第一步:准备晒茶饼。

唐代饮茶用的“茶叶”要经过加工,压成茶饼,一般用纸或树叶包好,放在茶笼里,挂在高处,通风防潮。

喝的时候拿出来。如果茶饼是湿的,就需要把茶笼放在炭火上稍微烤一下,让茶饼变干,容易压碎。

茶叶装笼,用温火慢烤,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可以使茶饼内外彻底干燥,不致外燥内湿;二是能保持色、香、味的纯正。

法门寺的鎏金银笼制作精美。

笼子底部焊有四只脚,笼子尺寸较小。估计这种大小的笼子能装四五小串茶饼。

第二步:烧水

在唐朝,首先,水是在炉子里烧开的。

民间的风炉一般都是用铜、铁甚至泥巴做成的。

但作为宫廷御用茶具,在用料和制作上,以及工艺和装饰上都是非常讲究的,这显然是民间风炉无法比拟的。

筋,又称筷子、筷子。

古代人对茶具的理解和今天不一样。

古人认为沏茶中所有与饮茶有关的器具都称为茶具。

这样,炒茶、烧水时用来生火、加炭的火筋,自然就归纳到茶具里了。

在古代尤其是唐宋时期的一些茶道著作中,每当提到茶具,就提到火筋。

民间使用的火筋通常是用铁或熟铜制成;作为皇宫或达官贵人家庭的火肋,常由金银制成。

第三步:研磨茶叶。

你拿出来的茶饼需要磨成细粉。

地宫里的茶槽和磨是用来碾碎茶饼的。

有一块可以拉出推入的管理板,是用来保持缸内干净卫生的,形似当今中药店的碾药缸。

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皇室饮茶量少,轻推慢拉。

“碾成金粉,轻嫩如松花”,所以轴小而独特。

后来宋徽宗认为:“凡制磨制者,槽俗而陡,轮俗而尖薄。若槽深陡,底准,茶叶聚拢;若轮尖薄,则在远侧,槽不尴尬。”

他没想到,唐人已经制作出了他认为最理想的茶具。

第四步:将茶叶过筛。

茶饼在茶槽中碾成粉末,还需罗筛,是点茶程序中的重要工序。

唐朝点茶的时候,茶粉是放在碗里的。先调好糊,用茶瓶熬汤,然后把汤倒进碗里。搅拌后,碗中的茶可以产生适度粘稠的胶体状态。

如果茶粉比较稠或者厚薄不均,搅拌的时候不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所以茶罗望子就成了点茶的重点茶具。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个茶罗子,是我们在古代能见到的第一个真正的茶罗子,非常难得。

茶叶滚筒架和滚筒抽屉都放在方形盒内。上罗拉架上还有一些用丝线织成的纱罗拉,网眼很细。下滚轮抽屉可以接住过筛后的茶粉,并可以从盒子中取出。

过筛后的茶粉要放在盒子里保存,以保持茶的香味。

这只乌龟的肚子是用来储存碎茶粉的。

喝茶的时候,把盖子(A)拿掉舀出来,或者从乌龟嘴里倒出来,都很方便。

第五步:调茶。

它是一种在泡茶时放入茶粉的量具。《茶经》云:“则,量也,准也,度也。”

古代饮茶犹如吃茶一般。

调达子就是供调茶、饮茶时使用的。

先将茶末放入其内,加上盐、姜、葱等佐料。

然后,用沸水在调达子内将茶等调成糊状;再加沸水调成茶汤供人饮用。

第六个步骤:点茶

点茶的高招在于茶末调膏均匀后,向盏内注汤开水的同时,用茶笼或匙子在盏中环回击拂的动作要掌握得好。

搅拂的技术高,能产生蓬勃焕发的白色泡沫,称做汤花。

长柄银匙为烹茶时拍击汤面之工具。

不过唐代的茶盏一般为瓷质,色以白釉和青釉为主。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