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志书

来源: 茗茶博士
发布时间:2023-12-17 02:45:18

关于福鼎茶业,可以从方志和古诗词中寻找痕迹,从茶叶的种类和变化中看到演变,从茶叶的贸易中看到兴衰,从福鼎重要的茶人和茶店中了解过去,从民俗中感受茶的文化底蕴。

并从与茶产业发展相关的人和事重新解读福鼎茶产业的发展。

清乾隆四年(1739年),从霞浦县独立设置望海、瑶乡、于人、连江。但根据考古学家对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研究,认为早在五千年前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

这与尧帝用白茶治疗小儿麻疹的传说提供了可能的现实条件。

古代制作白茶的方法被认为是晒青茶,也有学者认为最早的茶叶应该是白茶。福鼎有很长的海岸线和港口,有利于茶叶的对外贸易。茶叶进入贸易流通时期,可以追溯到明代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历史上有很多种茶。根据市场需求,不同时期出现了古白茶、白毛银针白茶、莲心米白毛猴绿茶、白林功夫、以红茶为标志的红茶、平阳黄汤黄茶、茉莉花茶等。从清朝到民国,

广商(广东的茶商)、闽商(福州、泉州的茶商)在福鼎收购茶叶,运到广州、福州、泉州,再销往国外。

福鼎的柏林、铜山、殿下、成勋等地涌现出邵维贤、梅伯珍、袁子清、吴世和、广泰、广顺、谢和龙、余秋吉、张元济等一大批茶商和茶店。

民国时期,茶叶的繁荣引起了国内著名茶叶专家吴觉农、庄万芳、陈迅、张天福的关注,促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福鼎三家国营茶厂的建立。

茶叶盒花(印在茶叶出口木箱上)

志书、古诗文见证茶业历史发展

《福建省乡土志》年:“早在唐朝,闽东、闽北就已经开辟了许多茶园。”《新唐书》年:“唐代贡茶地区有:江南道.福州昌乐县。

(当时福鼎属昌乐县)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引用《永嘉图经》的一句话:“永嘉县城东有白茶山。”谢忱教授在《茶业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而南三百里是错。

南三里是福建的福鼎,是白茶的原产地。《永嘉图经》是隋唐时期的温州地方志,现已失传。然而,这一时期的永嘉县只存在于文帝九年(589年)至杨迪大业元年(605年)之间。根据陆羽的茶经,

让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太姥山的古白茶早在隋代就为外人所知。

据央视报道,2009年,考古学家在安碑林博物馆吕氏家族墓的发掘中发现了1000多年前的宋代茶叶。更让大家惊讶的是,这些千年前的茶叶是茶叶中最好的白茶。

白茶出现在北宋Xi安贵族阶层,进一步证明白茶产于唐宋。

明嘉靖本《福宁州志食货贡辨》 (1538)载:“芽茶84斤12两,银价13两2分;叶茶61斤11两,银价1.24元7分9角。”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明嘉靖以前,

福鼎茶人将制作白毫银针的芽茶收购价与制作叶茶的白牡丹收购价区分开来,这也是地方志中非常珍贵和罕见的茶叶价格记录,表明明代茶叶已经进入贸易期。

田明易衡《煮泉小品》 (1554)称赞:“芽茶作者第二,太阳最好,更接近自然,烟火断。”晒茶中间,旗枪舒服,翠绿明亮,特别可爱。“明确指出晒干的芽茶是最好的。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陆日期《广舆记》:“抚宁太姥山以茶为名,名曰青雪芽。”说明绿雪芽的名字已经出来了。

谢(1567 ~ 1624),明代学者,成书于1609年,共三卷。关于太姥山的茶叶生产,在编年史中有很多记载。如:“长蛇岭以西太姥洋山脚下的太姥洋,有居民数十人,均以种茶、柴、苏为生。

”“白左寺.在小莫峰的背面,有一条路可以到达.每五英里就可以到达;前后几百亩都是茶园。“很明显,太姥山周围的村民以种茶和砍柴为生,离太姥山5华里的村子里有大片茶园。

谢的诗很多都是写茶的,比如《太姥山游记》:“清溪四周竹楼,不似禅意。喝着这庙前的水,看着远处的天脊山。春来棋声,庭院收,午后鹤梦。请问和尚在哪里?茶还没还。”在他的推动下,当代的文人和诗人,

如周乔青、陈、林祖枢、崔、余枫、萧如玉等,游览太姥山,写下了大量关于茶或茶人的文字。

明末清初的周亮公《天源庵》 (1655-1662)说:“太姥山茶,名青雪芽。”绿色的雪芽是可以在太姥山洪雪洞旁边看到的古老的福鼎白茶树。吴《闽小记》:“太姥山也产茶。

绿云巴德是最好的(“云”大概是作者的笔误)。清嘉庆版(1807) 《闽游偶记》年:“太姥山有绿雪芽茶”。

郭白仓《福鼎县志物产》 (1886)和秋谷源《闽产录异》都记载了绿雪芽茶。清代的记载和文字告诉我们,“绿雪芽”是当时的名茶。

《太姥山指掌》年,民国学者卓建洲是这样解释绿雪芽的:“绿雪芽现在叫白浩,它的颜色和香味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在洪雪洞。它性寒,作用如犀牛角。它是治疗麻疹的圣药。国外运输和销售,价格和黄金。

“可见绿雪蕾(今白浩银针)的珍贵程度。

清乾隆《太姥山全志》 (1762)记载:“各县皆有茶,以福鼎柏林、福安罗松为最好,以宁德之体为最重。”明确指出柏林产好茶,是茶叶市场形成的必要基础。柏林位于福鼎中部,是县城的交通枢纽。

古官道贯穿其中,宋代就有驿站。更重要的是,集镇离内海后旗码头——比较近,只有5华里,方便了茶叶的海上运输和贸易。后旗码头在19世纪成为福鼎最繁忙的码头之一。

柏林功夫红茶的兴盛也是在这个时期。同治年间,闽浙总督边宝坻《福宁府志物产》 (1869)载:“福鼎县,产茶。柏林地方是茶商的聚集地。”

清光绪版《闽峤鞧轩录》 (1906年版):“福鼎产茶为大宗。二十年前茶商聚白林,摩肩撞枢纽,竟是石。”

清光绪版《福鼎县乡土志十五都分编》 (1906年)”.总核项目近年来一直有土著人居住,共有4万户。丁旻,都是汉族,没有旗户,男性14.6万多人,女性9.4万人。虽然消除了利弊,但普通的是可以投保的。福鼎主要生产茶叶。

二十年前茶商云集白林,摩肩撞枢纽,实为石。相比很多赔钱的人,凯庄只采购了几十个廖廖。“清末茶商受国际茶叶市场影响,很多亏本破产。

《福鼎县乡土志户口》“在莒州地区,种茶的比较多。谷雨过,人走,茶香。”清朝14、15年,就是今天柏林、点头周边的村落。

它包括大坪、后坑、崔郊、野菊、牛城下、汤原、信阳、石川、梅山和桃枝坑。

《福鼎县乡土志十四都分编》年:“白红绿三箱,白茶两千箱奇,红茶两万箱奇,都运到福州去卖。绿茶3000吨,水陆联运,福州卖三分之一,上海卖三分之二。红茶也出口到上海。”从业务表中,

红茶、绿茶产量高,白茶产量低。详细描述茶叶的品种、数量、销售区域和运输方式。换算下来,大概有40吨白茶,150吨绿茶,400吨红茶。

《福鼎县乡土志商务表》年:“明,市产此为大宗,太姥有绿芽茶,柏林有白浩茶,制作极精,为诸村之冠。”福鼎的大宗产品是茶叶,柏林的白茶品质最好。《福鼎县乡土志物产》记载“杨明是著名的产茶乡”。

除了柏林、点头、攀西等地产茶,关岭镇的杨明村也被列入当时的重点产茶区。

《福鼎县乡土志十九都分编》年:“林思远,出生于成勋,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宁帮茶商办,德芙资本成立,又立下新规矩,这个行业将会如何。同治年间,给连笑的一封信加在标题上,当时八十有五个。

《福鼎县乡土志睦》详细记录了林思远这个人物,在同治年间(1862年)之前集资成立茶叶同业公会,可以说明清末福鼎在茶产业上的繁荣。

1933年周梦虞著《乡土志》 之《民国福鼎县志》 :“……出产有茶、竹、木、纸、炭等,而尤以茶为大宗,各乡之拥巨资开高第者,半由茶叶起家。白琳为闽、广客商荟萃地,尤以茶市中心。

本邑凡百销场之喧寂,悉视琳山茶利之盈亏,其关系綦重,有如此者。”第四区就是包括白琳、磻溪等地,茶叶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

1942年卓剑舟著《第四自治区分编》 载:“陈焕,湖林头村人,光绪间孝子,家贫。一日,诣太姥祈梦,姥示种绿雪芽可自给。焕因将山中茶树移植,初年仅采四五斤,以茶品奇,价与金埒,焕家卒小康。自是,

种者日多。至民国元年,全县产量达十万斤矣。”

《太姥山全志》 记载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栽培历史:“福鼎大白茶又名白毛茶,简称福大。……产地及分布:原产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已有100多年栽培史。”“福鼎大毫茶简称大毫。

……产地及分布:原产福鼎市点头镇汪家洋村,已有百年栽培史。”

来源:福鼎市茶文化研究会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